定位在C-Segment休旅級距的ID.4,希望能藉由嶄新設計、寬大空間與科技界面,為福斯在全球電動車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競爭對將包括Chevrolet Bolt EV、Hyundai Kona EV與KIA Niro EV等,預計在明年第一季就會上市。 期待已久的 Audi 純電動車 e-tron 系列,終於正式在台灣上市開賣,除了讓我們可以近距離感受奧迪首台純電車的設計之外,台灣奧迪這次也帶來關於充電配套措施的好消息。 說回Q4 e-tron及Q4 Sportback e-tron,這兩部車採用最新一代的奧迪電動車設計主題手法,外形很大程度參照了早於2019年初亮相的概念型號。 車頭前懸長(front overhang)較短,配合大尺碼輪圈及賁起的車身細節線條,予人甚富動感及傾向跑車化的形象,尤其是車頂線條參照房跑車設計的Q4 Sportback e-tron,相信會令更多人對它留下深刻印象。 Audi urbansphere搭載PPE電動車平台,採雙馬達全輪驅動、120kWh鋰電池佈局,具有401匹/70.4公斤米扭力輸出,同時也採Audi主動式氣壓懸吊系統。
- 新ID.4在駕駛輔助系統上也標配IQ.Drive,具有ACC主動定速巡航、車道偏移輔助、自動急煞輔助、ESA緊急轉向輔助、DRS動態路標顯示、RTA後方橫向車流警示等。
- 比亞迪在香港分別推出Atto 3尊貴型及旗艦型兩款電動車,以SUV車款面世,標準版及頂級版的NEDC續航里程分別為約400公里及約480公里,由靜止加速至時速100公里需只需7.3秒。
- 奧迪製造百分之百鍍鋅車殼以防止鏽蝕情況發生,這是在 1975年由保時捷(Porsche)發表該工藝技術後,奧迪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家全面使用這項技術於市售量產車款的品牌。
- 車架是用了專門為電動車設計的E-GMP底盤,因此車身就冇因為油改電的車架一貫車底較高的問題,上落車不會太高,或後座座椅都不會太矮而坐得頗舒服。
- 而針對GT車型的定位屬性,e-tron GT不僅在動力輸出上給予車主性能駕馭感受,更增加主動式氣壓懸吊系統與動態全輪轉向系統等配備,來滿足車主在都市與長途旅程的全方位駕駛需求,將精準操控和多元駕駛情境均衡融入e-tron GT的駕駛靈魂當中。
這也意味著早期的S4車型變成了 S6,而新一代的S4則是改用奧迪A4作為基礎開發。 另一款基於奧迪80 開發的 Audi Cabriolet 敞篷跑車,則是一直持續生產到1999年才停產,並在這之間奧迪也持續對 Audi Cabriolet 引擎進行升級改款。 這個時期,與第四代福斯Golf共用底盤的新款掀背車奧迪A3 於 1996年上市;而熱血激情的奧迪TT跑車和敞篷車車款,使用了跟 A3 同樣的底盤作為開發基礎,也緊接著在 1998年首度亮相。
奧迪電動車: 科技
林寶堅尼與 TOD’S 兩個意大利品牌宣布展開合作 |林寶堅尼汽車公司和Tod’s宣布展開合作,攜手打造一系列奢華皮具、鞋履、服裝和配飾產品… 推廣多元共融是Audi全球策略的一部分,台灣奧迪將此精神落實於本地市場,與最有影響力之一的媒體ELLE Taiwan攜手舉辦《Game Changer》系列活動,響應多元共融的價值。 《Game Changer》系列活動以《Pride in yourself》座談會拉開序幕,於全台奧迪展示中心舉行,一同慶祝2023年國際婦女節。 而針對GT車型的定位屬性,e-tron GT不僅在動力輸出上給予車主性能駕馭感受,更增加主動式氣壓懸吊系統與動態全輪轉向系統等配備,來滿足車主在都市與長途旅程的全方位駕駛需求,將精準操控和多元駕駛情境均衡融入e-tron GT的駕駛靈魂當中。 空氣力學是電動車造車的關鍵因素之一,Audi 設計團隊在研發過程中更緊密與空氣力學工程團隊合作,e-tron GT 不僅展現新純電美學巔峰,更創造出0.24Cd風阻係數,進一步增進車輛動能輸出與續航力表現。
鋁合金車體結構可以抵銷 quattro 恆時四輪傳動系統所帶來的額外重量,quattro 在奧迪的旗艦車款中幾乎是標準配備。 如此一來,奧迪A8 通常是這個級距的豪華轎車中,重量最輕盈的全輪驅動汽車,也使得油耗表現極佳。 除了奧迪A8,目前市售車款中,奧迪TT 和奧迪R8 也配備了 ASF 鋁合金車體結構。
奧迪電動車: 【Audi e-tron 駕駛體驗】傳統車廠打造的電動車,跟特斯拉有什麼差別?
D/S 檔可以切換,開啟 S 模式,扭力與加速度就會大增,讓駕駛享受「貼背感」。 只不過對開慣平價燃油車的筆者來說,這種電子介面剛開始用還真的不習慣,花了些時間適應。 奧迪表示,其實虛擬後視鏡的硬體成本比傳統後視鏡低,因為虛擬後視鏡不需要自動收折與鏡面轉換的機械結構。 Q4 e-tron是奧迪今年的主要武器,在e-tron SUV打頭陣之後,Q4 e-tron則是擔任銜接中間級距的重任,車身長度為4,588mm,這樣的車身尺碼是目前接受度最高的,也因為這樣的尺寸定位,很明顯Q4 e-tron就是衝著特斯拉Model Y而來。 新e-tron GT採駕駛導向的座艙設計,搭載全數位虛擬座艙plus,具有12.3吋全數位虛擬儀表、10.1吋MMI中控螢幕,搭配後座腿部空間地窖式設計、全景玻璃車頂、Bang & Olufsen 3D 環繞音響與85公升前行李箱/350公升後行李箱空間,滿足理性與感性需求。
另外iX3標準配備主動式懸掛系統 ,吸震筒會根據路面及駕駛情況而自動調節,提升懸掛系統適應不同路況。 EQE 350+ 電量容量 90.56kWh,續航力超長,最多可以行654km 奧迪電動車 (WLTP),更比Tesla Model S Plaid的續航力更強(637km)。 一換一賣$799,000,雖然比起六十餘萬的E-Class貴少少,但無論後座闊度,馬力以及增加多方面的高科技配備,都算是頗吸引的四門房車,感覺比E-Class更高「性價比」。
奧迪電動車: 電動車下坡能幫電池充電!我們將 Audi e-tron 開上武嶺,實測電能回充效率
2017年6月4日,奧迪表示,其新款奧迪A8將可在時速達到每小時 60 公里時使用奧迪人工智慧的完全自動駕駛。 與其它廠牌不同的是,駕駛者無需進行安全檢查就可使用此功能(例如:不必每 15 秒觸摸一下方向盤)。 因此,奧迪 A8 將成為第一個達成 Level 3 自動駕駛技術的量產車,這也意味著駕駛者可以安全地將注意力從駕駛任務上轉移,譬如:駕駛者可以發短信或看電影。 奧迪是首家採用 3D 光達系統的汽車製造商,而不僅僅只是使用一般的光學鏡頭和聲納傳感器。 五缸引擎很快就被放棄作為主流的引擎選擇;然而,一個具備渦輪增壓和 220 匹馬力的版本被保留了下來。
根據筆者的燃油車駕駛經驗,這段路燃油車跑得很吃力,但以電池為動力的 55 quattro 完全沒這個問題,可以有力的向上爬升,輕鬆的從大禹嶺衝上台灣公路最高點:武嶺。 Audi e-tron 55 quattro(下文簡稱 55 quattro)是奧迪在台灣上市的純電動車款,擁有 408 PS 的大馬力與 664 Nm 的高扭力,在中橫的陡坡奔馳完全沒問題。 至於電動車主最關心的電池續航力,55 quattro 搭載 95 kWh 的鋰離子電池,續航里程達 436 公里(WLTP 測試),從台北開到高雄完全沒問題。
奧迪電動車: 透過回充系統,Audi 電動車將剎車減少的動能轉回電池
Q2主打年輕市場是Audi旗下最小型最型格的SUV車型,其直列四缸 1.5 TFSI 引擎及汽缸間停技術更以慳油低排見著,而且設有Audi drive select 多種駕駛模式及全景天幕天窗,售價HK$28萬左右算是親民。 身為CUV(Crossover Sport Utility Vehicle)的IONIQ 5,車身非常大足足3米軸距(車身4,635 x 1,890 x 1,605mm),坐上車後無論前座或後座都非常寬闊。 加上前座有電動模式,一撳就可以自動拉後躺下,無論充電或停車等候時休息都幾嘆。 車架是用了專門為電動車設計的E-GMP底盤,因此車身就冇因為油改電的車架一貫車底較高的問題,上落車不會太高,或後座座椅都不會太矮而坐得頗舒服。 EQE 350+ 終於不像EQA、EQB入門車用油改電底盤,而是用上之前EQS一樣,專門為電動車設計的底盤。 無論車頭鬼面罩,同車身線條,甚至內籠配備等都有著EQS的影子,感覺就是EQS的「縮細小小」版本。
不過就預尾段加速就會緩慢,其實香港不太多地方可以讓車主不斷加速,EQB駕駛感都頗舒服。 2+2四座位坐艙是Activesphere 奧迪電動車 Concept另一亮點,概念車以對開式車門設計,內裝非常簡潔,只設方長軚環,音響和冷氣系統,沒有大面積資訊屏幕,系統的功能設置全以數碼化操控,駕駛者及乘客可載上虛擬實景眼鏡配合操作,感覺仿如置身科幻電影裡頭。 從2021年起,奧迪先後推出了一系列的Sphere concept概念車,包括Skysphere、Grandsphere和Urbansphere,分別是開篷Roadster、豪華Sedan及運動型SUV代表。
奧迪電動車: 香港電動車選擇2023:Benz EQA 250 電動車
[周刊王CTWANT] 中華隊今日即將在經典賽出戰義大利隊,派出江少慶先發,希望能力拚首勝。 有網友就找出過去中華隊與義大利隊在國際賽中交手的戰績,發現去21場戰役中,台灣15勝6敗,勝率約71.4%,相當驚人。 但不少網友也紛紛表示,「每場國際賽的狀況不同,即使中華隊勝率高依舊是背水一戰」… 眾所期待的奧迪電動休旅Q4 e-tron終於要上市了,分別有e-tron Q4以及跑格的e-tron Q4 Sportsback,歐洲預計今年6月開賣。 ▲新Audi e-tron GT也是集團首席設計師Marc Lichte最滿意的作品,並提到後輪拱上方的車身曲線是他認為最美的地方。 Audi RS e-tron GT 如雕刻藝術品般的設計,將斜背動感車身比例及 Audi RS 車型無法錯認的特色整合於一身。
Audi e-tron Sportback在整體都與e-tron十分相近,唯Sportback版本同時揉合四門房跑及電動車的特性。 奧迪電動車 新車長4,901mm、寬1,976mm、高1,616mm,比起e-tron窄67mm,矮13mm,尾座頭頂空間固然會較少,但以176cm身高的小編而言也是十分足夠。 而第三道側窗的末端往上揚,觀感上令車尾部分顯得精神,加上新一代奧迪的八角形單體式鬼面罩、傳統而分明的輪拱以及厚實的車尾造型,絕對令車身的設計美學完全地表露出來。 單單在車頭已經有銀、藍、黑、灰四種顏色去做配搭,再加上標準配置的LED一體式尾燈連動態指揮燈,頭尾擾流的設計也將車身外觀立體感重點加強,不少細節均呈現e-tron型號的特別之處。
奧迪電動車: 電動方程式
目前台灣已有超過三千座公共充電裝置,除了政府建置之外,Audi 更另外與 Noodoe、EVOASIS 及 EVALUE 聯手佈局全台公共充電,讓您的純電生活圈隨處皆有支援。 Audi e-tron 充電規格為美規 J1772 以及 CCS1,與 Tesla 充電器規格並不相同,且原廠並未提供其他充電形式的轉接頭,因此並無法使用 Tesla 充電器充電。 設計特別的車頭燈及方向燈,比起傳統一明一暗的直接閃燈,E-Tron GT採用漸暗式閃燈,不過這種歐洲的設計,還未在美國通過規定上市。 跟Porsche Taycan使用同款底盤,以及多項其他零件共用的E-Tron GT,看起來有點像Taycan 4S,只是更低調一些。 台灣街上還沒有E-Tron GT實車可以看,我們先從Youtube頻道的Doug DeMuro開箱來一探究竟。 但很多人也會擔心:「電動車?那能爬台灣的山路嗎? 會不會上的去,下不來?」坦白說,或許現在要完成從富貴角燈塔到鵝鑾鼻燈塔「切西瓜」縱走還很勉強,但大部分市售電動車只要滿電,要橫跨中橫、挑戰台灣公路最高峰武嶺絕非難事。
新車初推出,奧迪會提供兩款不同容量電池及三種規格動力組合供買家選購,其中性能(暫時)最高的型號為Q4 50 e-tron quattro,配置大容量電池、兩組電動摩打及四輪驅動系統,最大輸出功率達到220kW(約299匹),由靜止加速至時速100公里需時6.2秒,電子鎖定極速為180km/h,以日用SUV來說可說是性能不俗。 兩款新車全線型號均對應交流或直流充電,有需要時,車主可使用高出力充電(HPC)系統快速為座駕回升備用電力。 承繼Audi百年造車工藝且結合最新環保生產技術,Audi e-tron雙車款皆提供55 quattro S line與50 quattro S line兩種動力選擇,以多元化的產品陣列滿足不同消費者使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