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人住于林山内,歌说嬉笑及号哭,虽闻谷响而无见,当知一切法如是。 歌唱妓乐如是哭,依此虽有谷响现,彼音于响终非有,当知一切法如是。 犹如梦中受欲行,士夫醒后不可见,愚夫希乐而贪著,当知一切法如是。 如诸幻师化诸色,象马车乘种种事,如所显现悉皆无,当知一切法如是。 犹如幼女于梦中,自见子生寻即死,生时欢喜死不乐,当知一切法如是。
实事师之有事,是有自性义;无事论之事,是有作用义。 除彼二执即破自性,显有因果如幻化故。 密宗道次第广论 六、寂静者,谓于散乱观其过失,于三摩地止息不喜,如云:“观散乱过故,止息不欣喜”。 声闻地说由欲寻思等诸恶寻思,及贪欲盖等诸随烦恼能扰乱心,先应于彼取其过患,于诸寻思及随烦恼不令流散。 五、调伏者,谓由思惟正定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悦,如云:“次见功德故,于定心调伏”。
密宗道次第广论: 密宗道次第广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3
第二、由此过显因亦不成,显句论云:“即此所说所依不成宗过之理,亦当宣说其有故因不成之过。 显句论云:“如是彼过如所说义,此分别师自己许故。 谓他安立诸内六处,唯有能生因等如来如是说故。
- 西藏诸师又有说为随顺佛教四宗,由四不同起天之门,立四续部。
- 如负重担,随其重担当负几久,便有尔许不乐,取蕴重担亦尔,乃至执持尔时受苦,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住,故为行苦。
- 次弟子向曼陀罗住,问云:「汝今眼见何色。」若云见白色等,当告令知有修息灾等悉地之善根。
- 如是二聚十种业道及彼诸果,凡馀教典未明说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摄抉择分意趣而说。
- ”此处,佛陀教诫诸法师应心胸豁达,具慈爱心,且于法亦应努力修行,如是方能感化他人。
- 手印历史悠久,但开创者不是佛教密宗,而早在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就已流行,后来才被佛教密宗吸收并得到空前发展。
- 此定解即决定信解一切圣教无违、一切圣言皆为教授之定解。
又由息灭于颠倒境散乱无主,则诸恶行皆不得生,随所修善皆有强力。 又止为依能引神通变化等德,尤由依止能生通达如所有性毗钵舍那,速疾能断生死根本。 若能思惟此诸功德,则于修定增长勇悍,生勇悍故恒乐修定,极易获得胜三摩地,得已不失,能数修习。 如入行论云:“当知具止观,能摧诸烦恼,故应先求止。 ”谓先修止,次依止故,乃修妙观。
密宗道次第广论: 密宗道次第广论 PDF图书下载
我等非破缘起,如其所有即如是定解。 论主已安立云,念谓于倒义,唯颠倒而生,故念所缘是过去事。 若彼有性,其念由缘实有义故,亦可有性。 若过去事全无自性,则缘彼念亦应无性,故云颠倒亦善成立。 言颠倒者,是无自性及缘起义,非是馀义。
若于第一次第未坚固时,修此为主,兼修风息及猛利等,则无大过。 若唯修于空性,则共波罗蜜多大乘。 故说唯修空性,即修圆满次第,误之甚矣,故于第一次第亦须修习空性。 如〈集密后续〉云:「诸佛说正法,皆依二次第谓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说道决定为二次第其理云何。
密宗道次第广论: 密宗道次第广论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3
若不如是策励修学,思违越此,许其罪轻微,于诸佛制放纵而转,当获纯苦。 如《分别阿笈摩》云:“若于大师大悲教,起轻微心少违犯,由是而获苦增上,折篱失坏庵没林。 现或有于王重禁,违越而未受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医钵龙堕旁生。 如是由于苦集二谛及其十二缘起支门,详细了知生死体相,欲舍生死,欲彼寂灭及欲证得。 虽才生此,亦是出离意乐,然唯尔许犹非止足,如六十正理论释云:“处于无常炽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决欲超出”,又云:“如囚欲脱狱”等,如前所引。 谓如误入炽然火宅及堕牢狱不乐彼处,能生几许欲脱之心,即当发生如彼心量,次后更须令渐增长。
作是破者,以前疏中所述敌者,谓修天轮明显现证,以五蕴为五佛,诸界为佛母等,便许成佛。 彼宗不许别有通达诸法真实之道,然复不许未证真实即能成佛,故许唯修天轮即是修真实义。 今破彼执,如汝所宗,为得大印悉地,仅以分别而修曼陀罗轮,实非能修胜义真实。 论出「无一切故」因者,谓于所修,唯应渐修不能顿修。
密宗道次第广论: 密宗道次第广论/卷001
若不能真换,自乐及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谓当思惟:唯自爱执乃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则是一切圆满之本。 若修自他换易意乐,定能发起如先怨敌闻名便怖,后若和顺相结为友,设无彼时亦能令生最大忧恼,一切悉是随心而转,故若能修观自如他,观他如自亦能生起。 即此论云:“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先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 ”又云:“自身置为馀,如是无艰难。
”拙见以为:小乘慧小,方便因而不大;大乘慧大,故方便亦大;密乘慧大而顿,故其果位方便亦大而顿。 福与慧,或广大行与甚深见,原不可分,未有无思想而能行动者,亦未有无行动,而能表达思想者。 佛称二足尊,而不称一足福独尊,另一足慧,则与小乘相等。
密宗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论道论简介
作者出生之根本寺清海塔尔寺所有喇嘛,竟分二系:一者诵经,二者经商。 其经商之喇嘛,即不能诵经,成为故常之道,不以为耻。 拙见以为:作者如现住世,亦必有以矫正之矣。 本人对古德偏重空慧,不敢偏爱,故于《禅海塔灯》中,只许开悟后,至大死一回阶段中. 及其活转以后,福即是慧,慧即是福,不取不舍,方为究竟。 且古德所破为世间人天之福;作者所言,于世间人天之福上,更重出世之福。
是故真正欲圆满利益众生,须令彼等真正断除过失、修集功德,此若无法成办,则无法成就他利之业。 故对发菩提心者而言,凡能饶益众生,令其远离过失、增上功德之法门皆须修学通达。 因实际利他时,将遇三乘种性之众生,且彼等种性暂时固定,故此时菩萨欲成办利他,须传相应其根性之法。 密宗道次第广论 如是菩萨所知一切三乘道法,遂成真正利他之方便。
密宗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录音01(mp 101-160集.zip
如《龙猛菩萨》云:“初八九烦恼,二及十为业,馀七者是苦。 ”稻秆经说十二有支摄为四因,谓无明种者,于业田中下识种子,润以爱水,遂于母胎生名色芽。 初中有二:死殁苦者,如云:“诸天趣乐虽极大,然其死苦大于彼,如是思已诸智者,莫爱有尽天趣乐。
由是自能升胜妙位,亦能于此导诸众生,更有何事义大于此? 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 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
密宗道次第广论: 密宗道次第广论
如果懂得以“吽”部音来念诵,可以震开脉结,启发新的生机。 密宗道次第广论 密宗道次第广论 最低限度,也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 藏密从气功及生控学的角度出发,发现在众多特音中有三个音频呼号(唵、阿、吽)最重要。 藏密将“唵、阿、吽”称为“三字明”或金刚颂,甚至被称为“三字总持”(即总概括、总指示、总密码之意),其意义就在于对无限长时间和无限大光明的呼唤。 密宗道次第广论 藏密强调从中脉里的顶、喉、心三脉轮来发出相应的唵、阿、吽呼号,以作为日常功课。
次于曼陀罗处,遍布妙花自坐其中,如法执持铃杵。 金刚生论译作:「我名因某甲,绘金刚持坛。」次若有四弟子可令各持铃杵,住于东等四方,如其次第而修毗卢、宝生、弥陀、不空瑜伽。 自与毗卢等佛同请者,是从难胜月说。 如云:「师等金刚心,持铃杵弟子,与常等诸佛,由外同劝请。」阿阇黎亦应自想为正尊,由四如来劝请。 若无弟子,〈鬘论〉说可以定力,当如是行,是为教授。 虽是修诸成就支分之要,而余事续多未显了说者,是为不能以下所说内持息等方便,专修天瑜伽者,引令入续教故。
密宗道次第广论: 密宗道次第广论(书籍)
则如此说「界性诸风息」乃至「不知喜金刚」,有多经论亦说脉息空点瑜伽,是不了义是戏论法,彼等非为上根补特伽罗而说,则应彼等亦非咒道成佛必修之道。 若尔究竟可修之道,唯是心不分别枯寂而住,便当弃舍一切佛经。 是故有说波罗蜜乘所说行品是不了义,是戏论法唯应修空。 及说密咒生起次第修持念诵是有分别,是戏论法,是不了义,若知了义则不须修。
密宗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一)
《觉贤论师》说多所缘,如云:“止略有二,谓向内缘得及向外缘得。 密宗道次第广论 缘身又三,谓即缘身为天形像,缘骨镡等不净行相,缘骨杖等三昧耶相。 缘依身法又有五种,谓缘息、缘细相、缘空点、缘光支、缘喜乐。
密宗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 英文版1.pdf
如幻身、明妃、坛城、庄严,处处皆出世福德之所成,吾人尤不敢不尊重也。 智悲光尊者于《功德藏》中云:“决定行持善法者,胜师广积二资时,彼中皆能结上缘,役使信使清扫等,极劳具果胜资道。 且以圣者上师的无上发心力,所生一切善业资粮,自己亦可同样获得。 是故,对于业障深重的凡夫有情而言,善知识甚至可显现驴马等相,而现在未如是显现,已是万分幸运。 我等应如是思惟:观待如我这般,无始以来为烦恼病逼迫之可怜众生,是否为医王佛陀,以何而安立呢?
密宗道次第广论: 密宗道次第廣論
为洒自身及诸弟子,故从诸瓶,略取少水,贮于螺杯等中,安于曼陀罗室,若无室者,随设坛处,坛东门外稍北三足架上。 为洒余者,当置业瓶及吉祥草垫于彼处。 画相诸法,尊胜瓶上,于法生中画莲花月轮或日轮。
如是诸瑜伽师,若时令心由不趣向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若时令心由于善品爱乐趣向,即生欢喜。 次瑜伽师为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为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 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 盖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 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缘。
密宗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扫描版.pdf
又全不住像等所缘,唯修无分别心者,亦须忆念住心教授,令心于境全不分别。 次则令心不流不散,令不流散,义同正念,明记所缘,故仍未出修念之明。 如彼修者,亦须修习具足定知有力之念。 善巧所缘亦有五种,谓:善巧蕴、界、处、缘起及处非处。
密宗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
其中初者,谓于世间,若大自在遍入天等尚不执为毕竟归处,况诸鬼趣山神龙等! 若于彼等,请其助伴,现前如法所作事业,则无不可;如求施主为活命伴,依诸医师为治病伴。 第二谓于人及畜等,若打若缚、若禁穿鼻、实不能负强令负等,意乐加行损害有情,悉应远离。 第三谓与不信三宝为可归宿而毁谤者,不应共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