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列島澎湖縣2025詳細資料!內含澎湖列島澎湖縣絕密資料

全市面积约34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约5.6万人,居民为汉族,世居人口为福建泉州人。 马公市原名“妈宫”,系因明朝军队驱逐倭寇时,驻军在此兴建“妈祖宫”,故而得名。 台湾光复后,于1946年设马公市,1982年(一说1981年)升格为县辖市。 在64个岛屿中,以澎湖本岛面积最大,为64.24平方公里,其次是白沙、西屿(渔翁岛)二岛。 主要岛屿澎湖本岛、渔翁岛和白沙岛,面积约为96.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6.1%。 三岛间由白沙岛与渔翁岛之间长度为2150米的跨海大桥、中墩屿与白沙岛之间长度为500米的永安桥、马公岛与中墩屿之间长度为1007米的中正桥连结成为一岛,陆上无铁路,主要公路有4条,总长约130千米。

  • 到澎湖來的人是一定要下海的,海上游樂才是這裏的主題。
  • 天后宫,即妈祖宫,为马公市一系列古迹之首,历史悠久,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是台湾省最古老的庙宇。
  • 在澎湖島的西南方有一大一小兩小海灣相連,風平浪靜時,宛若一平靜大湖,故稱“平湖”。
  • 台灣考古工作者在澎湖島上發掘出硬質砂岩石斧等古人遺物,經考證為秦漢 以前渡海前來的移民所遺留下來的,屬於祖國大陸上的文化,而這個時期大陸文化在台灣本島上還沒有發現。

澎湖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洄游和底栖鱼类近300种,还有龙虾、贝类、珊瑚、藻类等。 全县拥有动力渔船2800余艘,渔民近万户,占全县人口的一半以上,每年鱼获量约5万吨左右,其中80%以上销往台湾本岛和香港、日本等地,是全县的经济支柱。 澎湖列島澎湖縣 澎湖列島澎湖縣 其次还有浅海养殖,以牡蛎、斑节虾和虱目鱼为主。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本岛与福建省之间,台湾海峡中央偏东,东距台湾本岛最近处嘉义县东石乡鳌鼓村45千米,西距福建省最近处晋江围头140千米,北回归线横跨列岛中部。

澎湖列島澎湖縣: 澎湖諸島

2009年9月,澎湖縣進行博弈條款公投,贊成票數13,397票,反對票數17,359票,澎湖博弈產業確定破局,將配合中央政策推動,朝國家能源低碳島方向前進。 2009年12月,澎湖縣望安鄉東吉嶼至臺南市安南區鹿耳門週邊海陸域,正式成立臺江國家公園。 2014年6月: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公告實施。 澎湖縣因開發早,古跡甚多,加上特殊的地理景觀,使澎湖縣觀光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在全縣農業和工商業難以有較大發展的情況下,80年代初以後,該縣開始注重發展觀光旅游業。 七美人塚等,以及澎湖跨海大橋、海水浴場,成功水庫、西嶼燈塔。

澎湖縣

海人草是一种具有特殊功效的海藻,是制造“鹧鸪菜”的原料,自古为小儿驱蛔良药。 澎湖远离台湾本岛,在地理上、经济上都有别于台湾本岛各市、县,是一个单独的经济区,也是全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经济区。 澎湖县海域广阔,港湾众多,大小渔港、渔澳有几十个,其中,马公港是全省一等渔港之一。 马公机场每日有班机往返于台北、台中、嘉义、台南、高雄等地;七美机场有班机往返于马公、高雄之间。 自蒋介石退守台湾后,一直视澎湖列岛为台湾本岛第一道防御屏障,从1970年起被定为第一战区并划为独立战区;还以跨海大桥和”中正桥”为界,分为南北两大区域。 在马公设立了防卫司令部、海军第二军区司令部、空军基地指挥部、炮兵指挥部、第一后勤指挥部,并在拱北山建立了战时指挥所。

澎湖列島澎湖縣: 澎湖列島

每年除6-8月为南风外,其他月份多为东北季风,最大风速可达每秒20米以上,相当于中度台风。 全县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是台湾省雨量最少的地方,且分布不均匀,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0%,干旱期长达180天左右。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的南部,由64个岛屿组成,面积约126平方公里,域内岛屿罗列,港湾交错,地势险要,是我国东海和南海的天然分界线,自古以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大陆文化传入台湾的跳板。 我們每年處理超過20億個航班查詢,並且能夠顯示從高雄市飛往澎湖縣的各種機票價格和選項。 高雄機場國際線內候機室設有多種型態之主題候機室,展現南部地區在地文化,及豐富旅客候機時光,時間充裕的旅客可至各個登機口瀏覽一番。

海水

澎湖于宋代已正式收入中国版图,当时福建泉州已有人移居澎湖,台湾光复后,1946年设澎湖县。 歌手潘安邦的歌曲《外婆的澎湖灣》紅遍大江南北,這使得澎湖列島成為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旅遊目的地。 澎湖列島的各個較大島嶼呈環狀分布,由跨海大橋連接,遊覽極其方便。 清澈的海水、“鬼斧神工”的玄武巖以及新鮮廉價的海鮮,讓遊人流連忘返。 澎湖機場有航線往返臺灣本島的臺北松山機場、台中清泉崗機場、嘉義機場、台南機場、高雄國際機場,離島七美機場以及金門機場。

澎湖列島澎湖縣: 澎湖列島相關傳説

臺灣西方離島,唯一由火山熔岩玄武岩構成的島嶼群。 原是一大規模的玄武岩「方山」(頂面平坦而四周崖壁陡峭的地形), 後經長期侵蝕,散裂成數十個離散的島嶼,形成今日的澎湖群島。 澎湖海域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回遊和底棲魚類近300種,還有龍蝦、貝類、珊瑚、藻類等。 全縣擁有動力漁船2800餘艘,漁民近萬戶,佔全縣人口的一半以上,每年魚獲量約5萬噸左右,其中80%以上銷往台灣本島和香港、日本等地,是全縣的經濟支柱。 澎湖列島係喺臺灣海峽,臺灣西面約50千米嗰度;由90個大細島組成,喺低潮時總面積有141平方千米。 澎湖,台灣海峽中64座大小島嶼排成的羣島,因歷史上多次成為“前線”而受人矚目,也因為一首傳唱多年的《外婆的澎湖灣》令人嚮往。

1924年,軍用鐵道馬公港支線開通,為澎湖群島當時境內唯一一條鐵路;該路線於1947年廢止,1951年全線拆除。 在澎湖縣出生的作家有王福東、李秀、王家珍、王家珠、蔡惠苓、岑澎維、鹿憶鹿、葉言都。 縣內的文化工作者有郭金龍、洪國雄、呂文雄、陳石筆、王文良、鄭美珠等。 基督宗教方面,在1886年,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甘為霖牧師至澎湖馬公創建馬公教會,是澎湖最早設立的基督教會。 澎湖列島澎湖縣 1949年,國民政府在戡亂失利後撤退至台灣,天主教神職人員隨著教友遷移至台灣各地,包括澎湖。

澎湖列島澎湖縣: 澎湖列島漁業水產

嘉靖末葉之後巨盜林道乾、林鳳、曾一本等都曾利用澎湖為基地以竄擾沿海,天啟六年至永曆12年(西元1626-1658年)鄭芝龍亦占據統制澎湖。 明朝廷為追勦盜寇數度追擊至澎湖,嘉靖42年(西元1563年)俞大猷痛擊佔澎海賊與倭寇,駐偏師於澎湖,朝廷依其所奏復設澎湖巡檢司,唯俞大猷去職後巡檢司也被廢止。 明自洪武21年廢巡檢司至永曆15年鄭成功收澎湖(西元 1388-1661年),經251年近三世紀之盜寇據亂,使澎湖回溯荒蕪。

澎湖縣隸屬於台灣省,下轄:馬公市,湖西鄉、白沙鄉、西嶼鄉、望安鄉、七美鄉,以及34裏、63村、1368鄰。 台灣考古工作者在澎湖島上發掘出硬質砂岩石斧等古人遺物,經考證為秦漢 以前渡海前來的移民所遺留下來的,屬於祖國大陸上的文化,而這個時期大陸文化在台灣本島上還沒有發現。 澎湖縣隸屬於台灣省,下轄:馬公市,湖西鄉、白沙鄉、西嶼鄉、望安鄉、七美鄉,以及34里、63村、1368鄰。

澎湖列島澎湖縣: 澎湖列島掠影

澎湖縣可以接收眾多家合法廣播電台,如警廣治安交通網臺中台、教育廣播電台等,也可接收嘉義地區的中功率電台。 澎湖列島澎湖縣 元世祖至元18年(西元1281年)11月澎湖正式設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同安,使澎湖納入中原版圖早於臺灣403年。 澎湖縣四面環海,早期經濟活動以漁業為主,隨著漁業資源逐漸枯竭(面積狹小卻有 69 座漁港),現已轉型為以觀光為主。 古時候,在祖國大陸東南面的半島上,住着一對夫婦,他們生了一個壯實英俊的男孩。 但這個小傢伙一生下來,下巴上就長出一圈蓬蓬鬆鬆的鬍鬚,因此取名叫蓬胡,人們都叫他彭胡。

白沙

在陽光照射與東北季風強烈吹襲之下,雨量的蒸發量每年高達1800毫米。 因此,群島上的植物自然的演化出較抗風、耐旱的生態系。 又,由於澎湖缺乏高山的屏障,冬天的風速較大,每年強風日數高達約100天。

澎湖列島澎湖縣: 澎湖列岛渔业水产

四分法有數種版本,此為依據行政院國發會擬訂之「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而來。 除了東臺灣之外,北、中、南三區各形成臺灣三大都會地帶。 澎湖列島澎湖縣 基金會及文學團體有澎湖采風文化協會、澎湖鼎灣監獄寫作班。 推廣及贊助文學活動的基金會有「澎湖縣文化基金會」;縣內沒有全國性文學社團。

海上

而目前台灣空軍在每年4月至9月間,都會輪調台中清泉崗基地IDF戰機聯隊,至澎湖馬公機場駐防,代號「天駒計劃」,着眼點在於解放軍機在此期間,因為氣候較適合飛行的狀態下,澎湖應該加強防備。 但此次殲11戰機越過中線挑釁,發生在2月28日,以往4月至9月的慣性輪調,恐怕已經不夠應付,未來在台灣接收F-16V新戰機後,戰機數量增至400架,是否會考慮在澎湖長期部署一個戰機聯隊,以因應新的軍情發展,也受到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海軍防空戰力最強的146艦隊,艦隊本部即在澎湖馬公,台灣將所有最新鋭的成功級/派裏級巡防艦,全數以澎湖為母港駐防,也可看出其重要性。

澎湖列島澎湖縣: 日本地圖:日本台灣西岸澎湖列島

來到這非常適合拍出那種世界末日後的寂涼,特殊造型的堤防在拍攝時需要不同的取景角度,非常考驗攝影師的功力! 此外若要搭配潮汐取景,切記要注意安全,廢棄的溼滑地,可是相當危險。 从白沙岛去渔翁岛,要经过一座长2160米的大桥,犹如一道长虹,凌空飞越,这就是著名的澎湖跨海大桥。 6米,每隔300米有一处回车道,桥墩共76个,据说是远东地区最长的跨海水泥钢管大桥。 在澎湖岛上有许多珊瑚加工厂,极盛时期达50余家,仍有30余家。 这些工厂依珊瑚的形状、大小、颜色,雕刻为花、鸟、草、虫、兽和人物等工艺品,也有的制成戒指、耳环、胸花、项链、圆珠、袖扣及领带夹等。

  • 1936年,日本政府为军事之需,拨款改建二堤为永久桥梁,继安桥改称“弥荣桥”,长1.007公里,永安桥改称“万岁桥”,长500米。
  • 今本司令官細察地方情況,兵亂之餘,民人若干塗炭,頗有慘不忍睹之狀,誰有不哀哉!
  • 景點旁的地質館也有對澎湖的詳細介紹,對該地歷史背景有興趣的不仿走上一遭,地點位於澎湖西嶼鄉最北端的小門嶼上。
  • ),古稱平湖、彭湖,位於臺灣南部臺灣海峽上,由澎湖群島所組成,以澎湖水道與臺灣本島之雲林縣、嘉義縣相望。
  • 馬公市最早的市街以媽祖宮為中心,清康熙年間曾修築一小城,中法戰爭時被毀,清光緒十三年(1887)重建,周長789.
  • 但是,經過長期過度開採,80年代末期以後,產量已鋭減。
  • 秦漢時期,始皇求海中神仙,尋長生不老藥,有人可能就到過澎湖。

澎湖縣政府並置縣政會議,為縣政最高決策機構,在縣長及副縣長之下,設有11個內部單位、7個所屬一級機關、9個所屬二級機關、54所各級學校。 天后宮,即媽祖宮,為馬公市一系列古蹟之首,歷史悠久,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是台灣省最古老的廟宇。 天后宮為四進式建築,供奉媽祖神像,殿宇巍峨,左右護龍的馬背與正門、多重式屋頂,搭配的極為和諧。 廟前屋檐下的樑柱雕刻、石鼓的雕刻、石刻窗欖、牆上的浮雕及殿內門窗等處的刻工,都呈現古樸而精細的風貌。

澎湖列島澎湖縣: 澎湖岛

而民進黨亦同時在澎湖迅速成長,票源逐年上揚,近期泛綠已能與泛藍分庭抗禮。 澎湖縣縣長是澎湖縣之行政首長,對外代表該縣,負責綜理縣政,指導監督所轄鄉(鎮、市)自治,並指揮、監督所屬職員及機關,現任縣長為民主進步黨籍的陳光復。 根據《澎湖縣志》的記載,澎湖原名平湖,平字在臺語中和彭字同音,後來平湖又被寫作彭湖,最後約定俗成寫作「澎湖」。

澎湖列島澎湖縣: 澎湖

馬公機場每日有班機往返于台北、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地;七美機場有班機往返于馬公、高雄之間。 澎湖群島,又被稱為澎湖列島,位于台灣海峽上,是台灣第一大離島群。 總面積約為128平方公裏,由90個大小島嶼組成,全境行政區均隸屬于台灣省澎湖縣。 澎湖列島位於台灣海峽的南部,由64個島嶼組成,面積約126平方公里,域內島嶼羅列,港灣交錯,地勢險要,是我國東海和南海的天然分界線,自古以來就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大陸文化傳入台灣的跳板。 1900年的<日本台灣西岸澎湖列島>圖將澎湖地名以澎湖本地慣用稱法與英法地圖的註記並列,村落或島嶼內的次地名如吉貝西崁(西崁山)、白沙尾(沙尾)、風灣尾(杭灣仔)等也出現於圖上,員貝之名也首次出現於圖上。

澎湖列島澎湖縣: 旅遊

這時,這片澎湖灣的海,相信已流到了你的心裏,記憶裏。 澎湖島又名“馬公島”,是澎湖列島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島。 在澎湖島的西南方有一大一小兩小海灣相連,風平浪靜時,宛若一平靜大湖,故稱“平湖”。

在澎湖本岛设有一线阵地和二线阵地,而在其它所辖岛屿只建有外围阵地和要点工事。 台湾陆海空军在马公市也有驻扎单位,马公港是台湾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 澎湖列岛,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是台湾省唯一雨量最少、气候干燥区域。 降雨多集中于5~9月(以6~7月最多),尤以10~11月最少,冬季和夏季偶有咸雨,年平均雾日为2~3天。

澎湖列島澎湖縣: 澎湖灣地理位置

1885年3月14日,法國政府停止增援雞籠戰事,並命孤拔攻佔澎湖。 3月29日,孤拔率領遠東艦隊8艘戰艦進攻媽宮城(今澎湖縣馬公市),清軍將領梁景夫死守四角仔要塞,與以砲轟還擊,但法軍火力強大,至3月31日時幾乎夷平整座要塞,鎮守清軍死傷慘重、完全瓦解,法軍得以順利佔領澎湖。 天啟四年(1624年)9月,福建巡撫南居益、總兵俞咨皁統率三軍與荷軍苦戰七個月,終於收復澎湖,荷軍十二人被俘。

澎湖列島澎湖縣: 澎湖列島地形地貌

風櫃洞的形成和它的地理位置有關,這裏是從太平洋和南海來的暖流經過的地方。 每年夏秋之交,猛烈的台風襲擊澎湖時,風櫃尾半島外側正處在風口上,海蝕作用格外強烈,玄武岩構成的海岸柱狀節理發育,助長了海浪沿節理侵蝕的威力,終于掏空了岩壁,形成了風櫃洞。 最熱的7、8月份,平均氣温比台北市還低;最冷的1、2月份,平均氣温比台北市還高1攝氏度。 澎湖夏涼冬暖,唯雨量稀少,風力強大,全年平均風速超過6級的大風日多達144天,其中,每年11月至翌年1月,大風日每月超過20天。 每年除6-8月為南風外,其他月份多為東北季風,最大風速可達每秒20米以上,相當於中度颱風。 全縣年降水量為1000毫米,是台灣省雨量最少的地方,且分佈不均勻,夏季降水量佔全年的80%,乾旱期長達18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