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藥物由髓鞘給藥或中樞神經放射治療(1800 rads)均可有效預防。 白血病分類 對於初診斷的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病人,首先以全反式維甲酸治療,以避免可能引發的凝血病癥,當病人達到完全緩解的程度時,則使用傳統包含氨茴環素及阿糖胞的化學治療,以避免可能復發的現象。 尤其當病人血中的白血球急速上升時,傳統的化學治療更能防止不必要的維甲酸症候群的發生。
造血幹細胞移植俗稱「骨髓移殖」,醫生會以細針在捐贈者的骨髓中抽取造血幹細胞,再移植到受贈者的骨髓內。 目前有另一種稱為「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的療法,捐贈者會注射特殊藥物,只要透過抽血,從血液中就可蒐集造血幹細胞。 白血病分類 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瀰漫性出血,造成皮膚和黏膜瘀傷和流血,淋巴腺腫大、肝脾腫大及骨髓外組織的侵犯等特殊表現。
白血病分類: 白血病的類型
轉位的染色體會產生不正常的融合蛋白,當轉錄因子因為行程融合蛋白而改變了其性質時便可能造成白血病細胞停止。 舉例來說,急性前骨髓細胞白血病中因為t(15;17)轉位而形成PML-RARα融合蛋白,此蛋白會結合到視黃酸受體元件上,而該元件位於許多骨髓相關基因的啟動子中,因此會抑制骨髓細胞的分化。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徵象和症候多半源自於白血病細胞取代了正常的血液細胞。 慢性期常見的症狀為疲倦、發燒、體重減輕、貧血等,不正常的出血較少見,但約有 20%的病患不會出現任何症狀。 當疾病在加速期,會出現肝脾腫大、不正常白血球或血小板增生。 白血病是指人體的主要造血系統 -骨髓產生了癌化病變。
- 在不治疗的情况下病人在数月甚至数周内死亡。
- 由於白血病分型和預後分層複雜,因此沒有千篇一律的治療方法,需要結合細緻的分型和預後分層制定治療方案。
- 廣島和長崎原子彈攻擊的倖存者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比率較高;同樣地,大量暴露於X射線的放射師在實施現代的輻射安全措施之前也有較高的罹病率。
- 慢性期常見的症狀為疲倦、發燒、體重減輕、貧血等,不正常的出血較少見,但約有 20%的病患不會出現任何症狀。
- 和CEBPA則和較佳的預後有關,在細胞遺傳學正常的患者中尤為如此,這兩個突變已列入目前的風險分級當中。
白血球數目過多加上不成熟的血芽細胞,是診斷白血病最早且最有力的證據。 最常見的情形是病人因月經流血過多,牙齦出血不止到急診就醫才發現異常。 現可知白血病是一種克隆性惡性病,惡性病變可發生在造血幹細胞廣泛範圍內,累及的範圍可以多少不一。 白血病分類 惡性克隆的產生可能和多種因素有關,其中逆轉錄病毒感染原瘤基因激活是主要的,而放射線、化學毒物、藥物(特別是烷化劑)以及遺傳因素致染色體異常和免疫功能降低等促使了惡性克隆的產生和發展。 某些造血系統疾病如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和淋巴瘤等最終也可以轉化為白血病。 各種白血病的確實成因,及詳細的發病機轉目前仍然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們已經大致瞭解。
白血病分類: 血癌分期白血病分期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程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
L1型預後最好,L2型預後較差,而L3型最差。 基立克glivec是第一代TKI,2006年起又陸續上市第二代TKI,如泰息安tasigna ,及柏萊sprycel。 白血病分類 危險群之定義,參考脾臟大小,芽細胞數,血小板數,所計算出Sokal score。 但是必須有高的服藥順從性,不可以隨便停藥,避免產生抗藥性或基因不良突變。 一旦發生基因突變,即進入加速期,芽細胞危象,多數病人會死亡,必須小心服藥。
直到證實染色體完全緩解 (即費城染色體陽性細胞完全消失)達3年後,即可慢慢減量並停藥,但需每 6個月追蹤一次染色體的變化。 而英國MRC的經驗更指出,只要α型干擾素治療既使沒有染色體緩解也比沒有使用α型干擾素者存活期好,因此值得繼續治療。 治療開始第七天到第十四天,可能會出現口腔內發炎,腹瀉,胃腸道及腹部不適,這些症狀主要是粘膜受到化學藥物的傷害,需要時間來復原,一些胃腸道藥物可以緩和症狀。
白血病分類: 白血病病因
最好的成績是異體(親屬)的骨髓移植,五年以上的存活率為五成多。 有五成病人屬於預後良好或標準預後,正常染色體者,達完全緩解後,在接受三到四次加強治療即可,不需進行移植。 若有染色體高危險群,或MPM-1沒有突變,FLT-ITD有過度表現者,將來復發機率大可考慮提早做移植。 血癌發生復發又取得第二次完全緩解者,若有合適捐髓者應該考慮做移植。 由於白血病患者正常成熟中性粒細胞減少免疫功能降低,常常導致肺部感染。
- 骨髓如果有急性白血病,不成熟的芽球細胞也會跑到血液中,算入白血球分類時也會將他們一併列出。
- 急性白血病如果不治療,通常在幾個月內就會死亡,所以需要強力的化學治療來迅速去除大量的癌細胞,讓正常、好的血球有長回來的機會,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較大,病人較辛苦。
- 一般的病人,大概有百分之七十的機會可以經由這樣的治療獲得緩解。
- 為了提高長期的存活率起見,醫師會鼓勵病患在門診做為期兩年的維持性治療。
- 一般說來,施打化學治療當天的副作用主要是頭暈,噁心,嘔吐,少數可能有過敏反應。
使用全反式維甲酸及化學藥物綜合治療法的病人,達到完全緩解程度後的復發率也由過去1980年代的60-70%降至20%左右。 急性骨髓性的白血病的治療則稍有不同,因細胞特性的差異,所使用的化學治療也有相當的差別性。 一般標準方式是使用Ara-c注射七天,加上Idarubicin或Daunomycin三天(俗稱七加三化療,七十年代問世以來目前仍是全世界最好的治療)。 達到完全緩解後可選擇高劑量的強化治療二次,或是直街接受異體骨髓移植。
白血病分類: 治療
在不治療的情況下病人在數月甚至數周內死亡。 急性白血病是一嚴重危急的疾病,治療過程較辛苦,但是有很好的機會可以得到控制,也很有可能治癒斷根。 白血病不是絕症,如果不幸得到,要勇敢面對治療,隨著醫療的持續進步,對白血病母細胞特性的逐漸瞭解,治療白血病的標靶藥物也漸露曙光,我們有極大的信心會有很好的機會來戰勝這個癌症。 一般癌症我們都會有所謂分期,也就是說一個癌症從一個地方開始長,腫瘤長得愈大,侵犯的範圍愈廣,跑的愈遠,就是愈晚期。
這項檢查是在局部注射麻醉劑後用一根針穿刺透過骨頭到骨髓內,抽出少量看起來像血液的骨髓,從刺入到抽吸出骨髓往往在幾分鐘內就完成,其實是很安全的檢查。 至於做骨髓切片,是會有一點痛,但會給局部麻醉,檢查的風險不大,可能局部會有稍許出血血腫,嚴重的併發症如感染,穿刺過深傷及內部器官等情況極為少見。 白血病既然是骨髓產生的病變,骨髓檢查自然是必須要做的項目。 抽出來的骨髓細胞除了看細胞的型態變化,還可以做細胞表面標記及染色體與腫瘤基因等檢查。 白血病很少在孕婦出現,孕婦的盛行率大約只有一萬分之一。 孕婦的白血病該如何處理取決於白血病的類型,急性白血病通常需要迅速且積極的治療,儘管可能會有流產和胎兒畸形的風險,尤其在妊娠第一個三月期的發育特別敏感,進行化療將會有更高的風險。
白血病分類: 急性與慢性白血病分類
血液檢查是白血病的另一種檢驗法,重點在於觀察血液中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的數量,若數值異常,排除其他原因(如細菌或病毒感染)之後,就可能是白血病的警訊。 白血病依發病時程可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白血病病程快速,患者需及時接受治療;慢性白血病病程緩慢,且初期通常無症狀,需要靠血液篩檢才可發覺。 骨髓母細胞有二種功能,一是「增殖」以維持族群的延續,二是「分化」成成熟細胞,以發揮其作用。
既然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無法明確找到引發白血病的因素,所以我們其實很難預防。 飲食作息正常,生活習慣良好,常做運動固然有益身體,但並不是因此就不會發生癌症。 得到了白血病,也不是說改變飲食習慣就可以改善病情。 反倒是要注意微小的血液異常變化,來提早診斷出疾病。 例如持續惡化的貧血,反覆感染發燒就可能是白血病的徵兆,不是吃補血藥,退燒藥就好了,應該要檢驗血球,看一下血液腫瘤科的醫生。
白血病分類: 症狀
目前積極尋求治療技術及觀念的改進,希望能更加提高治癒率。 白血病分類 疾病初期病患幾乎無任何症狀,但免疫功能明顯減退,部病患會出現帶狀泡疹。 另外隨著病程進展,病患同樣會出現淋巴結與肝脾腫大,部份患者可能會因腹膜腔後淋巴結腫大而引起腸胃道與泌尿道阻塞的情形。 甚至有些病患會出現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及血小板缺乏症。
許多人擔心做了骨髓檢查,爾後會常腰酸背痛;其實這顧慮是多餘的。 以往CLL 病人很少做FISH染色體檢查,ZAP-70, CD38,Ig 白血病分類 VH免疫球蛋白重鏈突變,第11,17對染色體缺損,故無法準確評估危險因子。 低危險群病人平均存活12年,中危險群7-8年,高危險群3-4年。
白血病分類: 白血病臨牀表現
這些異常增加的白血球都尚未發育完成,稱之為芽細胞或白血病細胞。 白血病分類 症狀可能包含:出血與瘀斑、疲倦以及感染風險增加。 由於白血球不正常的增生,會減少或抑制血液內其他正常成份的生成,結果會有貧血,對病菌抵抗力減弱及出血等現象發生,加以化學治療,往往使血小板過低可能引發顱內出血之危機。
60歲以下的五年生存率約35%,60歲以上的五年生存率約為10%。 接受化療的老年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6.1個月,而未接受化療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1.7個月。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大約佔美國癌症死亡數的1.8%。 如嗜酸性白血球過高,可能產生藥物過敏、容易感染寄生蟲、過敏皮膚病、促進惡性瘤形成或患上白血病,亦即血癌。
白血病分類: 類型
最近生物科技的快速發展,白血病的治療在造血幹細胞移植上有不錯的進展。 非親屬間的骨髓移植,近來成功率也日漸升高,對於抗排斥反應的藥物,近年也有新的進展,病患可以不用再為找不到親屬關係的捐贈者而煩惱。 周邊血液幹細胞及臍帶血液幹細胞移植是近年來醫界持續研究中的移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