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東站以前係東鐵綫唯一嘅地底車站,有兩個月台,用一個島式月台咁排開。 呢兩組月台幕門唔單只係現時世界上有月台幕門最長嘅月台,亦都係而前東鐵綫唯一有月台幕門嘅車站。 但係喺尖東站轉做西鐵綫嗰時,因為西鐵綫列車比東鐵綫短,尖東站月台頭尾非站體架構嘅部份被玻璃門封閉停用,並且喺裡面加裝信號同埋月台閉路電視。 由於以前尖東站按照東鐵綫排列上下行方向,同而家西鐵綫啱啱相反,所以月台編號喺西鐵綫伸延之後調轉。
然而,因為中國政府與英國政府在造價問題出現分歧,故這條路綫拖延至1994年11月才開始興建。 地鐵站閘內櫃員機 該段隧道及車站的BOT專營權為期15年,已於兩鐵合併後的2008年終止,並按地鐵上市時與熊谷組簽訂的協議,移交予已易名港鐵公司的地鐵公司(稱為地下鐵路地段第3號)。 本文是關於1979年至2007年間由地鐵有限公司營運的鐵路系統。 由於寶琳站近多個大型屋苑或屋邨,因此人流眾多;而喺星期六、日及公共假期,因有唔少來自東區、觀塘區同埋將軍澳嘅乘客去新都城買嘢,人流比平日繁忙。 觀塘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例如有便利店、麪包糕餅店、銀行、藥房等服務,所有商店主要分佈在非收費區內。
地鐵站閘內櫃員機: 觀塘站
機場鐵路在定線初期,只有一條主線,在大蠔才分成兩條支線前往機場或東涌,因未來發展需要,故把機場鐵路分為兩部份:機場快綫(通車前原命名為「飛翔快綫」)及東涌綫,有助利用東涌綫作服務延伸之用。 其中先興建的首4期共長20公里路綫,稱為「早期系統」,而其餘5期路綫連同早期系統首4期工程,則稱為「整個系統」。 基於1968年的補充報告 提及1986年的預期人口大幅減少,因此新的研究報告建議所興建的地下鐵路系統規模,遠小於較1967年的方案,其中沙田往返市區的路段更不在該建議中,但可於需要時由東九龍綫延伸。 1960年代,香港經濟急速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公共交通的需求越來越大。
另外,由於1983年3月動工的上環站至中環站的隧道工程需要遷移受影響的消防處大樓及上環街市,因而中環站的港島綫月台及上環站較其他港島綫路段遲1年開放,有關路段於1986年5月23日啟用。 地鐵站閘內櫃員機 剛巧於同年3月,顧問公司收到1966年的中期人口統計的數據,發現新的1986年的預期人口大幅調整為5,647,000人,比1967年的報告大幅減少1百萬人。 人口統計數據影響當時新市鎮及整體城市規劃,特別是對沙田、屯門、荃灣及將軍澳的交通規劃出現大幅度的改變。
地鐵站閘內櫃員機: 商店數目
1989年8月6號,東區海底隧道起好,觀塘綫觀塘至鰂魚涌一段通車。 地鐵站閘內櫃員機 1975年初,香港政府屬下嘅集體運輸臨時管理局宣佈,將「早期系統」輕輕縮減到15.6公里,即係「修正早期系統」。 同時亦都放棄用單一承建合約嘅方法,將工程分番做25個主要土木工程合約同埋10個電機及機械工程合約。
而家灣仔站一共有9個出口,其中一個直通柯布連道行人天橋,橫跨軒尼詩道、謝斐道同告士打道,直達灣仔北嘅入境事務大樓及中環廣場等地方。 其中第二層乃機場快綫離港層平台,乘搭機場快綫往機場的離港旅客,可使用三條接駁橋的任何一條,經過飾有玻璃樓頂的中庭大堂,進入一號客運大樓旅客登記大堂。 地鐵站閘內櫃員機 本身為藝術家的程展緯,同時身兼大圍站清潔工人,因不滿意時薪過低,只有最低工資。
地鐵站閘內櫃員機: 車站位置
香港明報 – 地鐵昨日載客量創新高 年12月23日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年01月21日,. 由於路綫建在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施工遇上的困難很多。 當時需克服地底的不同地質以及較高的地下水位,部份路段亦曾出現地陷等情況,但依然沒有超出預算。 首先,我們要前往 App Store 搜尋「Suica」APP 下載並安裝。 需要留意,我們用香港的 App Store 就可以下載相關的 地鐵站閘內櫃員機 App 了,不需要轉換成日本的 iTunes 賬號。
該月台閘門同而家欣澳站所用嘅月台閘門系同一設計,只有月台幕門嘅一半,約高1.5米。 成個計劃將於平日深夜終止服務嘅時間加建,將於2011年底完成。 本站同荃灣站會喺2011年2月進行加裝月台閘門工程,依家已經完成。 新隧道南北兩邊設有L5同L6出口,方便乘客來往北京道以及香港文化中心一帶。 而家起緊嘅沙田至中環綫嘅過海段(紅磡至金鐘段)將會喺灣仔區設會展站,西邊連接金鐘站,東邊過海去到紅磡站同東鐵綫直通運行。 到時東鐵綫嘅乘客可以唔使轉車直達會展站,往來灣仔北嘅辦公大樓、會展中心等地,預計可以幫灣仔站分擔一部份乘客。
地鐵站閘內櫃員機: 出口數目
另外,九廣鐵路-英段(即後來的九廣東鐵,今東鐵綫)早於1969年已設有同名車站,在兩鐵合併之後為了區別兩站,後者被改名為旺角東站。 不過,初時連接大堂及月台扶手電梯不足,對乘客造成不便,直到港鐵於2016年加建車站扶手電梯後,情況才有改善。 根據港鐵公司「車票發出條件」,乘客入閘後,若在20分鐘內原站出閘,需繳付當時最低額之成人或特惠單程車費,即為$3.8或$1.5。 地鐵太子站行人隧道延展工程:將而家太子站B出口行人隧道喺西洋菜南街度向南延伸160米,連接始創中心同埋太子站B2入口,現有嘅太子站B2入口就會重建,預計喺2006年2月開始施工。 香港地鐵列車嘅維修工作,目前由5個車廠負責,分別係九龍灣車廠、荃灣車廠、柴灣車廠、將軍澳車廠同埋小蠔灣車廠。 每個車廠除咗負責為相應行車綫嘅電動車組提供電力之外,亦都有停車設施、洗車設施同埋預防同糾正性嘅維修設施,例如起重同埋頂升設備等等。
- 出口:A、B行人天橋行人天橋往牛頭角下邨、行人天橋往東九文化中心地盤(港鐵公司管理之非鐵路處所)G地面觀塘道、九龍灣車廠斜體設施不屬於車站範圍。
- 由於過海乘客嘅龐大需求,地鐵列車就由通車初期嘅4卡加到6卡。
- 商戶和業主因為不滿賠償拒絕遷出,並一直僵持到1979年,業主企圖拆除剛建成的西樓角路鐵閘,釀成警民流血衝突。
- Thales機身的指示燈使用燈條,機身旁板為白色,八達通感應器嵌入於閘機内。
- 各出入口均設有指示牌顯示出入口周邊的建築物及設施列表。
- 客務中心、自動櫃員機連接一號客運大樓接機大堂服務初期,機場站只設有兩個月台,皆通往一號客運大樓(時稱「客運大樓」),採用Faiveley Transport的月台幕門。
- 有網民亦隨即在facebook上載多張攝於港鐵車廂的相片,相中可見乘客帶著洗衣機甚至關刀、長槍等上車,但未見有職員阻止,有網民質疑港鐵雙重標準,欺善怕惡。
1980年12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分期興建地鐵港島綫,終點站由堅尼地城站暫縮短至上環站。 為免興建東九龍綫終點站時會影響上環站的運作,前地鐵公司在興建上環站的同時於林士街地底興建東九龍綫大堂及預留月台結構。 位於林士街地底的空置月台,呈南北走向,並與港島綫月台成一直角。 該組島式月台原預留作林士站月台之用,自上環站啟用至今一直空置,月台邊緣設有欄杆,並未裝置任何路軌或架空電纜。 前地鐵公司將月台的兩端以磚牆封掉,只留下大約60米(約3/8個正常月台)的月台長度,並設置通道連接東大堂及港島綫月台。
地鐵站閘內櫃員機: 機場快綫
喺1980年12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起港島綫,並且喺1982年嘅10月開始動工。 實際起嘅港島綫係由上環去到柴灣,而且會同荃灣綫嘅中環同埋金鐘交匯成為轉車站。 港島綫總共有14個車站,包括12個地底車站、1個地面車站同埋1個架空車站,而鰂魚涌站係到1981年嘅12月先至落實起嘅。 荃灣綫通車之後,喺1982年5月17號取代咗修正早期系統,經尖沙咀直接去到中環。 由嗰日開始,修正早期系統剩番嘅路段就叫做觀塘綫,並且需要縮短到油麻地。
另外,喺本站1號月台後面,設有一條唔對外開放嘅路軌畀列車停泊,但列車唔能夠由該路軌駛入1號月台上客;同樣,列車進入1號月台後,唔能夠駛入嗰段路軌。 寶琳站係一個地面車站,月台層裝咗冷氣,月台採用側式月台開放式設計,並設有月台幕門,而售票大堂層同出口都喺地面月台嘅同一層,喺將軍澳區鐵路車站中,係較少見嘅設計。 兩鐵合併前寶琳站係三個可以直接由月台走出車站嘅地面車站之一,另外兩個係荃灣站同埋欣澳站。 由於車站沿觀塘道的路面上方興建,因此月台彎度較高,引致月台與列車之間的空隙較闊,故此港鐵公司會在列車及月台上播放廣播提醒乘客注意月台空隙,並於月台的邊緣加上膠條縮窄有關空隙。 觀塘站是香港港鐵觀塘線沿途的一個架空車站,位於香港觀塘區觀塘市中心,於1979年10月1號開通,當時是修正早期系統的東端總站。 1989年8月6號,東區海底隧道通車,觀塘線延長至鰂魚湧,取代這個站成為觀塘線的新總站。
地鐵站閘內櫃員機: 九龍南綫
而Thales「鐵路願景」伸縮式活板閘機亦已預載此系統。 由2017年尾開始,東涌綫閘機陸續更新系統,加入上述圖像。 其後,市區綫舊式闊閘機、將軍澳綫閘機及MetroStile閘機亦於2018年進行相關更新。 地鐵站閘內櫃員機 觀塘綫(油麻地站、太子站、石硤尾站、樂富站至藍田站)、荃灣綫(除旺角站、荔景站)、東鐵綫(除九龍塘站、落馬洲站)均採用機霸自動系統(Cubic)閘機。 荔景站於1998年東涌綫通車時改用東涌綫閘機,而旺角站及九龍塘站於2016年更換為「鐵路願景」Thales活板閘機。
- 港島綫共有14個車站,包括12個地底車站、1個地面車站及1個架空車站,而鰂魚涌站是在1982年3月[來源請求]才落實興建。
- 由2002年8月開始,香港地鐵開始引入月台幕門到各個地底月台,並且已經喺2005年嘅10月全部完成。
- 與同樣是港島綫西延段(即西港島綫工程)新建車站的香港大學站相似,西營盤站建於深入地底約50米的岩洞內,深度於全港鐵系統中排行第二(僅次於香港大學站)。
- 此外,由於地鐵興建機場鐵路時,早己在環球大廈地底與建行人隧道連接香港站,現時有港島線及荃灣線乘客利用行人隧道轉乘機場快線或東湧線前往香港國際機場、青衣島、大嶼山等地,為中環站帶來龐大轉乘人流。
- 縱使後來擱置興建荃灣西站,此站仍然採用側式月台設計。
- 由於翻新後的大堂與香港站的設計相若,令乘客不禁迷失方向,以為到達香港站範圍,其實他們只是身處於畢打街大堂。
工程期間曾於北角站發生三級火災,北角站、鰂魚涌站及藍田站一度封閉,影響觀塘綫及港島綫的服務。 整個鰂魚涌站轉綫通道紓緩工程於2001年9月27日落成啟用。 1973年3月,香港政府曾於屬早期系統沿線的港島舊海軍船塢、尖沙咀半島酒店、荔枝角及樂富的地底興建隧道以試驗地質。 該試驗隧道的工程由英國財團投得,以900萬興建,合約條款中註明該財團3年內不參與其他地鐵承建項目,以示公允。 同一時間,香港政府為工程進行招標,共有8個財團競投,而政府則初步選定了4個國際財團。 1979年,地鐵修正早期系統通車時,有關首日通車紀念特刊提及到位於遮打道地底的修正早期系統車站(1號及2號月台)名為中環(Chater),而位於畢打街地底的港島線車站名為中環西(Pedder)。
地鐵站閘內櫃員機: 中環站自助服務
至1970年發表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顧問公司建議將西營盤站向西北移至介乎東邊街與修打蘭街之間的德輔道西地底。 以何文田為終點站的列車會在此站以東約100米處的交叉渡綫駛入建於蕪湖街地底的側綫,調頭後駛回何文田站1號月台。 2019年10月2日,有示威者於車公廟站破壞D出口鐵閘、閘機、廣告燈箱以及塗鴉牆身等,但車站仍未有關閉。 2019年8月25日:因應反修例示威於荃灣區及葵青區舉行,港鐵決定關站。 市民李先生要求荃灣站職員交代無理關閘,港鐵職員一度請警察幫忙,最後港鐵提供了站長直線電話後要求李先生離開,並關上閘門。 議員鄺國全、香港興業和新世界發展意見,九巴68M線決定把路線改回1982年開辦時的路線,遷回元朗西和荃灣站。
尖東站現時設有多條行人隧道連接荃灣綫尖沙咀站、中間道、麼地道,河內道、尖沙咀同埋尖沙咀東等地區,隧道系統由港鐵管理。 隧道部份路段設有自動行人道,隧道系統共設9條自動行人道,而部份出口亦都設有升降機方便行動不便人士。 現時牛頭角站所有月台已完成裝上月台閘門,並已投入運作。 該月台閘門與現時欣澳站及迪士尼站所採用的月台閘門為同一設計,只有現時月台幕門的一半,約高1.5米。 車站與九龍灣站及荃灣綫葵芳站、葵興站屬於第二期進行月台閘門加裝工程,並於2011年8月完工。
地鐵站閘內櫃員機: 列車服務
所有合資格學生使用「學生身分」個人八達通,可於港鐵本地服務(包括輕鐵及港鐵巴士(新界西北))全綫享有特惠車費,但不包括機場快綫、港鐵接駁巴士、往返羅湖站或落馬洲站的車程及東鐵綫頭等額外費。 合資格學生如使用單程票或二維碼乘搭港鐵,需支付成人車費。 為方便旅客通過閘機,機場快綫大部分閘機均為闊閘機,但有小部分為較窄的活板閘機。 將軍澳綫2000年代以後落成的車站(油塘站至寶琳站、康城站)及南昌站 (東涌綫部份)則使用較新款的億雅捷開合式活板閘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