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療期間,病人一般不會有明顯不適,就如平時照X光一樣,但放療產生的能量畢竟較高,所以照射部位的皮膚大多會出現輕微灼傷和脫皮的情況,就像該部位曾經過度曝曬。 「放療」的正式名稱是放射治療,意思是採用高能量X光破壞癌細胞內部結構,繼而消滅腫瘤。 特別是年輕的第二期大腸癌患者,只要本身營養狀況佳、免疫力狀態好,就有一搏痊癒的機會,成為洪欣園門診中一定會鼓勵積極進行輔助性化療的對象,全因化療下來「斬草除根」效果最好。 癌症轉移至骨頭時的治療,就能使用一般骨質疏鬆症藥物——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 雙磷酸鹽藥物具有抑制鈣質從骨骼游離出來的作用,能提高骨質密度,舒緩癌症骨轉移的疼痛及減少患者骨折的風險。
在第二期腸癌,如果免疫分數高,就算帶有高風險因素,也不一定需要化療。 至於在第三期腸癌,免疫分數高的患者,接受三個月跟六個月的化療效果相若,可以考慮縮短療程。 不過這種檢測仍待更多數據支持,而國際指引亦未將它納入為必須。 大腸癌術後化療 在「癌症一定要開刀嗎?」這篇文章我們提到,大部分的腫瘤,都需要開刀來根除,但如果有殘存肉眼看不到的癌細胞,該怎麼辦呢? 為了殲滅殘存的癌細胞,有時候我們會在開刀切除腫瘤之後,讓病人接受幾次化療或電療,希望可以減少腫瘤復發的機會。 「化療」顧名思義,就是用化學藥物治療癌症的方式,這種療程不僅會殺死癌細胞,還會把我們正常的細胞也趕盡殺絕,使病人身體虛弱無力、精神變差,出現各種不適症狀。
大腸癌術後化療: 化療飲食這樣吃!4種食物緩解噁心與化療後嘔吐
常見副作用有噁心嘔吐、腹瀉、食慾不振、掉髮、便祕、疲倦、口腔癌、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減少,以及手足症候群(手足紅腫脹、刺痛、發燙等而影響日常生活工作)。 近期的止吐藥也分別由噁心嘔吐的原因、類別,組合成具有不同效力的止吐藥,來確實舒緩患者的症狀。 尤其是1990年代問世的5HT3受體拮抗劑大幅提升止吐藥物作用,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品質(QOL)。 例如:大腸癌的標準治療方法5FU(氟尿嘧啶)/LV(亞葉酸),則是先使用亞葉酸(Leucovorin),再快速投以氟尿嘧啶(5-Fluorouraci)。 治療過程中先使用非化學藥物的亞葉酸,使其提升氟尿嘧啶的效果,達到舒緩副作用的成效。 另外,胃部因為容量變小,所以進食前後喝水會膨脹的更難受,甚至產生胃食道逆流,所以補充水分要避開進食前後1小時,也盡量不要喝湯。
在營養支持上,營養均衡是王道,我們不要期待靠單一食品就能發揮效果。 蔣鋒帆醫師回憶道,曾經遇過有病患說醫師動手術把高血壓治好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因為身體太虛弱,反而讓血壓偏低,大概3-5個月後血壓又會回復原來的狀況。 化療藥物有兩大類,一是草酸鉑類藥物(Oxaliplatin),二是Irinotecan,這兩類都必須搭配 5-FU 的化療藥。 第 3 期大腸癌只有 Oxaliplatin 為主的化學治療。
大腸癌術後化療: 中晚期擴散 手術難切乾淨
根據比較口服的capecitabine與快速注射 5-FU/LV對於第三期大腸癌病人的臨床治療效果,證實兩種治療方式有相似的無疾病存活期與整體存活期,但口服的capecitabine 有較低的副作用。 目前在歐美、日本與台灣,capecitabine已經被認可使用於第三期大腸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 根據2019年香港癌症資料庫數據,約60%大腸癌患者於第一、二或三期確診,即表示癌症未有擴散至遠程器官,絕大部分患者均適合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達根治效果。 大腸癌術後化療 而部分第二、三期患者,由於復發風險較高,醫生一般建議手術後接受輔助化療,以減低復發機率。
- 近年研究顯示,用微創手術切除直腸癌可令患者術後康復較快。
- 目前在歐美、日本與台灣,capecitabine已經被認可使用於第三期大腸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
- 直腸癌的治療很少單單使用手術、化療或放療,一般都需要三種療法配合以提升根治的機會。
- Levamisole是一種同時俱有驅蠕蟲與免疫調節特性的物質。
- 其他相關研究正在進行中,相信短程電療配合術前化療將會慢慢成為中晚期直腸癌治療的新趨勢。
UFT的成分包含口服的fluoropyrimidine 與DPD 抑制劑,因此更能維持tegafur均一的吸收性與生物活性。 Capecitabine為5-FU的前驅藥物,它可以經由腸壁的完全吸收,並經過三個步驟酵素作用而轉化成有活性的5-FU產物以便在人體中發揮作用。 其中最後一個步驟酵素稱為thymidine phosphorylase,特別的是此種酵素存在於腫瘤組織濃度比正常組織還高,因此在腫瘤組織附近能產生較高的5-FU活性藥物濃度,而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大腸癌術後化療: 大腸癌手術後怎麼吃?一張表告訴你什麼可以吃!
註冊中醫師呂兆陞分享大腸癌患者一些宜忌的食物,以及一款可增強大腸癌患者抵抗力的抗癌湯水。 大腸癌術後化療 大腸屬於消化器官,主要功能是將未能吸收的食物渣滓轉變成糞便排出體外。 大腸癌術後化療 大腸連接肛門最後一段是直腸,而直腸亦有短暫儲存糞便的功能。 超過95%大腸癌屬於腺體癌(adenocarcinoma),由大腸黏膜腺細胞形成。
- 約有5-10%大腸癌個案由家族遺傳引起,較常見為「家族性直腸瘜肉綜合症」(FAP)及「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HNPCC)(又稱連氏綜合症)。
- 中秋節全家團圓,就是要好好飽餐一頓,但是,煙燻香腸、燒烤紅肉攝取過量,以及愛好狂灌含糖飲料,小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 第 3 期大腸癌只有 Oxaliplatin 為主的化學治療。
- 也因為這樣的統計結果,臨床上醫師並不會建議肺癌第一期的病患接受輔助性化療。
- 糠榮誠說,大腸癌第1、2期都只需要手術,基本上不需要化療,除非是有高復發風險的患者可能會合併幾次化學治療;而第3期也是進行手術,之後再做完整的輔助化療,確保腫瘤都消失,而第4期則會建議使用化療合併標靶治療,消除遠端的轉移。
選擇質地軟嫩、細碎的食物,以利咀嚼和吞嚥;若食物質地不利於吞嚥,可調整或傾斜頸背部,以利食物往下移動。 選擇含維生素 C 的食物,或是高蛋白食物,如像魚、肉、蛋、奶;冰涼飲品則可選擇像奶昔、霜淇淋、布丁或果凍。 防沾黏產品有三種形式,一是貼片型,有玻尿酸、氧化纖維素兩種材質;二是凝膠類,可塗抹傷口上或擠入縫隙中發生阻絕作用;三是溶液類,將溶液灌注體內,協助組織分開。 防沾黏產品價格約10,000~20,000元不等,健保不給付,病人需自費。 多年來,出版不少與醫療保健、心理勵志、公共衛生等類別的好書,並著重在「知性」、「啟發」、「實用」的連結。
大腸癌術後化療: 為了您 我們持續進步
《大家健康雜誌》用心於每一期的雜誌,並製作每一本好書,讓讀者用「悅」讀,耕耘自己身心靈的健康。 大腸癌術後化療 大腸癌術後化療 中醫角度認為,奶類容易釀濕生熱,對於術後體虛人士更會加重腸胃負荷。
,為了方便吞嚥,可將食物製成菜泥、果泥或肉泥,吃不下的話就少量分多次食用,必要時補充營養師調配的牛奶營養品;避免容易引起反胃噁心的油炸、甜膩食物,如果食慾不振,可以吃一點檸檬、蜜餞等幫助開胃。 在做化療前把身體調好的患者,副作用會比較少,耐受力會比較好,從國外報告和目前替患者治療,都有這樣的經驗。 在香港,隨著人均預期壽命的增長,大腸癌的發病率近年大幅上升。 註冊中醫師呂兆陞分享治療大腸癌期間可增強抵抗力的抗癌湯水。 除此以外,以往病人在第一、二線化療藥失效後,藥物選擇不多,但近年相繼推出了新的化療藥物;整體而言,傳統化療失效的病人,近年有更多治療選擇,有效延緩病情發展。 第零期:原位癌時期,癌細胞只在上皮細胞層的表面,還沒有侵犯到深層,通常進行手術切除後可以100%治癒。
大腸癌術後化療: 化療期間補充左旋麩醯胺酸,可以改善癌症化療副作用,改善化療嘴破、腸黏膜炎、潰瘍、腹瀉、周邊神經病變等化療引起的併發症。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化療後 7~14 天,白血球量與免疫力會降到最低,要注意避免受感染,應於進食前和如廁後洗手乾淨,外出時也建議配戴口罩。 趁著化療前或兩次治療之間多進食,因為這期間身體處於較舒適狀況,而化療期間或結束後幾天是食慾較差的時候。 最後,半年輔助化療結束後需要定期複查,一般術後半年內,每三月複查1次,包括化驗血檢查,複查胸腹部CT等。
參加者會首先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有無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 大腸癌術後化療 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演變成癌症。 建議合資格人士參加計劃;如家族有大腸癌病史,應向專科醫生查詢是否需要早於50歲開始接受篩查,防患於未然。
大腸癌術後化療: 健康網》大腸癌術後患者免驚 營養師5招找回健康
早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研究顯示,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簡稱TME),完整切除包含着淋巴和血管的直腸系膜,能有效降低患者復發風險,現在已成為直腸癌手術的黃金標準。 呂醫師表示,大腸癌患者除了注意飲食,還要堅持每天進行適量運動,能改善氣血運行和增強脾胃消化功能,以及保持良好心理質素,有助改善大便頻次和其他副作用的情況。 「因為大腸癌95%是息肉變成的,通常需要10年以上才會變成癌症,又要再花5~10年才會到第4期,所以通常第4期的患者年紀都比較大,都會到60、70歲以上,標靶主要是讓遠端轉移的器官消除毒性,讓身體比較舒服。」糠榮誠說。 不過目前只有前18~24次的標靶藥物有健保給付,後面必須自費,每針大約3~5萬元。 大腸直腸癌的分期基本上差不多,但位置不同,要顧及的就不一樣。
可是,化療期間有機會令患者疲憊、噁心嘔吐、麻痹、腹瀉、貧血或出血、脫髮等等。 如果症狀持續,中醫藥治療亦可以改善部份症狀,提高病患者生活質素。 部分直腸癌患者發現時已到中晚期,腫瘤擴散至淋巴核,或已入侵手術切緣及周邊器官。 如直接用手術切除,腫瘤難以切得乾淨,局部復發機率亦較高。
大腸癌術後化療: 手術為主 難度高易復發
洪耀仁表示,免疫療法是不錯的選擇,但發展上尚未完全成熟,而且一個療程約3個月,約需花費40~50萬元,若病情嚴重者可能需要接受一次以上的療程,恐將花費上百萬元。 至於第四期大腸癌,確實較難治療,但仍可透過適當治療協助延長存活時間。 對此,洪耀仁今日接受訪問時表示,一般來說,第一期大腸癌以手術治療即可降低復發率;第二期大腸癌除了手術,若屬於二期末的癌症則建議搭配化療。 沒想到,2006年時不但透過大腸內視鏡發現大腸長了息肉,檢驗報告指出已有局部癌化病變,他立刻決定切除。
由於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因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有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持健保卡至醫院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根據臨床觀察,即使第三期大腸癌患者接受過上述完整治療後,仍然有復發的風險;根據統計,約有7成的復發發生於術後3年內,也就是說,病患的術後前3年是復發的高峰期,如何在這一段期間避免病患復發,就是重要關鍵。 大腸直腸癌初期並無特別症狀,可能發生之症狀與腫瘤位置相關,可區分為左大腸與右大腸,如果右側大腸(如升結腸)罹癌,容易出現慢性貧血、食慾不振、體力變差、體重減輕。 若左邊大腸罹癌,例如乙狀結腸、直腸等或接近肛門口,初期症狀為腹痛、血便、大便習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