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應用魚胚胎毒性檢測技術確保產品安全的先驅,榮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最高榮譽大獎(2015年),並已獲逾十家機構投資者支持。 通過國際科學及管理顧問團隊的指導,我們把先進科技與履行社會責任的信念結合在一起。 我們幫助製造商改善產品安全並提高消費者對購買安全產品的信心。 張瑋晉 我們為超過五十家全球頂尖企業和機構提供服務,包括政府、研究所、化驗室、大型國際護膚及化妝品牌、餐飲集團等。
就這樣,Kevin將自己製作的產品逢星期六、日拿到市集售賣,吸引人們的注意,也建立起人脈關係,包括賣家和提供廢料的供應商。 後來,Kevin決定辭掉工作,全情投入upcycling 的產品設計工作,至今已差不多十個年頭。 除了塑膠糧油桶製成的燈箱喇叭,Kevin還用牆紙紙版造銀包,用電飯煲內膽造單車鈴,用遮骨和紅酒箱造拇指琴,材料都是人們掉棄的「廢物」,設計背後還有不少饒有趣味或值得記念的故事。
張瑋晉: 服務與活動
Denim Case 是一系列用廢棄牛仔布加入樹脂製成的電話保護殼。 牛仔褲是一種十分耐用的衣物,隨年月穿著,布上會慢慢形成不同的紋理和痕跡,這些獨特的痕跡能夠記載住穿著者的生活習慣,經歷,甚至曾經去過的地方。 但當牛仔褲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後,這些依然耐用的布料就可以再次做成貼身的電話殼,而且每個都會有它獨特的故事。
- 校內老師及學生會於活動後整合創作,創意團隊亦會提供支援以完成作品,其成果暫定在8 月17 至25 日於「YES! KIDS CAN 敢創教育節」向公眾展示,同學將進行分享。
- 本地作曲家林丰與跨界視覺藝術家又一山人首度合作,以兩顆平常心、率性的美學角度,合編一場遊走尋常和不尋常之間的跨界演出。
- 十多個合作品牌和單位帶來不同類別的二手好物,從時裝到家品,從器物到山系裝備,從書本到本地再造設計,還有精心策劃的分享會和活動,跟各位愛好二手尋寶的朋友深度交流!
- 同時他透過「好鄰居計劃」,得以將工作室進駐灣仔藍屋,改善藍屋及附近社區生態,也為工作室找到一個絕佳的落腳點。
- 西九文化區(西九)與著名香港環保設計師張瑋晉(Kevin Cheung)合作,呈獻全港獨一無二的「音樂三輪車」。
這款時尚、價格實惠的全電動汽車,擁有碳纖維車身和簡約的內飾。 車身外殼是由輕質複合材料(包括碳纖維)和鋁橫樑製成的,帶有一體式透明車頂和擋風玻璃。 汽車側面的大開窗可以創造一種開放的感覺,使小型車更加寬敞舒適。 從汽車外部和內部的設計也能看出,我們充分考慮了城市小家庭的需求,確保了最大的舒適度和可操作性。 通過將幾個部件外化(例如,發動機包含在車輪內)並限制運動部件的數量,還可以減少可能影響乘客的部件數量。 Lify Company Limited 是一間創新健康生活科技公司,揉合了東西方草本智慧的健康科技平臺,提供創新的健康飲品方案。
張瑋晉: 張瑋晉 — Upcycle設計師背後的人情故事
自然災害已成為現今全球主要氣候問題,而全球暖化和城市化更加劇了其頻率和破壞性,城市化導致的人口和建築物密度的增加將使城市更容易受到災害的影響。 AUTDOOR 是一個互動式社交學習系統,透過蔬菜販賣作訓練媒介,幫助自閉症兒童和其他學童走出社區,與街坊進行實體和虛擬的交流。 虛擬販賣車配載了透明電視及面部識別鏡頭,以供線上虛擬販賣及情緒認知訓練之用。 5月5日,在社交平台宣布,個人首張專輯《CreaLife》台北演唱會「CreaLife Live Tour」因應配合最新防疫政策延期至9月18日舉辦。 7月7日,宣布因應配合最新防疫政策,原本於8月17日舉辦《黃偉晉 暗室說 讚聲音樂會》將3度延期至11月26日舉行。
在創造產品的同時,他相信設計師有能力和責任保護環境,以可持續的態度平衡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支柱。 他亦不時舉辦升級再造工作坊,希望透過親手參與製作,鼓勵手作文化,並教育大眾多動手,少購買。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院長王麗蓮認為,展覽指出當前的廢棄危機,以及設計在解決這問題所擔當的角色,期望能啟發學生、公眾探索設計如何轉化廢棄物成為有價值資源,從而推廣與地球共存的生活新方式。
張瑋晉: 標籤 : 張瑋晉 下的文章
《廢棄時代:設計能做甚麼?》展覽作為倫敦設計博物館巡迴展其中一站,有多名外國設計師參與在內。 首部分《廢棄巔峰》展區以時間軸展示香港以至全球的近代廢棄歷史,其中一個裝置為「樽蓋鏈」,作品由6,600多個樽蓋製成,全於英格蘭康沃爾郡冬季時各海灘收集而來,多名時裝設計師亦展出不同可持續物料。 是次展覽作為倫敦設計博物館(The Design Museum, 張瑋晉 London)巡迴展其中一站,有多名國際設計師參與在內。 首部分《廢棄巔峰》展區以時間軸展示香港以至全球的近代廢棄歷史,其中一個裝置為「樽蓋鏈」,作品由超過6,600個樽蓋製成,全部樽蓋於英格蘭康沃爾郡(Cornwall)冬季時在各個海灘上收集得來。 來自時裝界的Stella McCartney、Adidas和Bethany Williams亦展出其設計的可持續物料。
2020 年起,在醫療衛生研究基金的資助下,項目團隊(新成員包括理大蕭傑恆博士和黃健玲醫生、基督教聯合醫院馮秀珍醫生、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林耀榮醫生和衛生署 莊國坤醫生)一直使用該檢測平台進行 COVID-19 檢測。 目標是在分散的環境,例如機場、檢疫中心/酒店和私人診所中實現 COVID-19 的快速篩查. 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產品設計),張瑋晉投入Upcycling產品開發,並透過各種管道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 在創造產品的同時,他相信設計師有能力和責任保護環境,以可持續的態度平衡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支柱,惠澤社會。 香港堆填區快爆滿,廢物循環再造是解決辦法之一,但又有多少人能付諸實行? 環保產品設計師張瑋晉(Kevin)便是其中一人,從他手中製作出來的每件產品,均是廢物利用,更試過用半年時間來收集舊材料,為的是不欲喪失救救地球的大好機會。
張瑋晉: 物料是設計的起點
展覽亦以時間軸展示香港及全球的近代廢棄歷史,18世紀開始,廢棄物處理還是一個模糊未知的概念,時至今日雖然處理水平有所提升,但人類的隨意消費與丟棄有增無減。 由6,600個樽蓋製成的樽蓋鏈裝置作品,其原材料是從英格蘭康沃爾郡 (Cornwall)的各個海灘上收集得來。 升級再造設計師 創意產品「We Connect」 十年前開始踏入升級再造(Upcycling)領域的設計師張瑋晉(Kevin),細緻觀察物料的特色,嘗試將聲光融入回收物品中,賦予原…
曾任職電池公司的他,最初因為自己設計的產品,被人用完即棄而大感可惜,於是萌生了「與其用完即棄,不如在送去堆填區前,好好利用這些物料設計新產品」的想法。 走過多年的Upcycling之路,Kevin亦漸見成績,去年獲頒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及得到高級時裝品牌旗下的環保品牌Petit h邀請,合作設計了「舞台場景」(Scenography)。 藝術家張瑋晉設計這輛獨一無二的三輪車,利用循環再造材料親手製造,並放上一台於 1960 張瑋晉 年代香港製造的老鋼琴。
張瑋晉: 個人獎項紀錄
藝術家Viki Chan以「本地文化」和「有意識的生活」為題材,在復古包上手繪出不同畫作,每件作品都有其背後意思。 「例如矜貴的Birkin手袋,與尊貴的鳳凰相結合,就有着藝術也可以像鳳凰般涅槃重生的寓意。」Bertha希望透過升級再造,將布料、復古手袋、藝術等重新定義,讓更多人反思該如何延續物品的生命。 疫情下,很多品牌的時裝滯銷,不只是貨品運不出去,就連生產所用的物料也難入口,所以一眾設計師開始利用現有的東西重新設計,創造出新產品之餘還能避免浪費。 本地環保服飾品牌Wear Earthero創辦人Bertha Shum亦萌生類似的Upcycling念頭,利用行業浪費的剩餘布料設計服飾,希望藉此打破傳統思考框架,讓大家學會欣賞事物本質及服飾的創作工序,盡量做到環保、可持續的生活態度。
也能減少救援過程中的時間浪費,確保救援人員在救援過程中的安全。 當救援船因城市化導致城市密度高而開始顯露不足時,救援人員經常需要下水,會出現行走速度慢、救援速度慢以及水下看不見和意想不到的危險等問題。 OPRO 是第一款用於 STEMP 創客教育的開源智慧車,旨在增強小四至中三的學生對產品設計的理解。 此教具設計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入門級、中級及高級,以期為學生創造更多動手學習的機會。 我們希望學生們能夠創建功能與外觀兼備的 OPRO 智慧車設計。 張瑋晉 這種全新的創意學習體驗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 STEM 學習成果和有效性,更能增加學生們對 STEM 和產品設計領域的興趣。
張瑋晉: 升級再造 舊物重生有「錢」途
回望8年的設計路,Kevin沒有去想若當初一直留在公司,賺的錢會否更多,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在的滿足感更大。 「其實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便會投入落去。人們經常會擔心做自己喜歡的事賺不了錢,但我會覺得做了自己喜歡的事,錢自然會來。」也許就是憑着順水推舟,再加點樂觀的性格,Kevin才能活出不一樣的「我的志願」。 近年,Kevin不時走到中學教授設計思維的課程,認為新一代多了機會接觸不同的事物,可以發揮所長。 「以前有個叔叔看見我的木工枱,跟我說自己後生的時候很擅長做木工,但因為要糊口,才不得已放棄了做木工,要等現時退休了才有機會重拾興趣。」Kevin說,因此不時都鼓勵學生多去嘗試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要讓自己後悔。 Kevin形容自己小時候無所事事,上課發白日夢,放學就只顧去玩,從沒想過長大後要做什麼,結果中學會考科科得E,唯獨中文有D、美術有A,於是他便轉讀設計文憑再銜接上理工大學修讀產品設計。 張衍彤 – 2017年畢業於榞劇場第一屆全日制全方位戲劇證書課程,現為自由身演員,並於中英劇團擔任兒童戲劇課程助教。
- 除了消費者在家中積存過多從未穿過的衣物之外,製衣業面對最大的難題是庫存過剩及紡織廢料,沒有可行的解決方案,紡織廢料只好送到堆填區。
- 在尋找工具的過程中,他發現香港有很多出色的工匠,有些日後更成了他的合作伙伴。
- 因此,有必要對兒童從小進行關愛文化的教育,以此培養共融校園及共融社會。
-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成立於1947年,為一個代表非政府社會服務機構的聯會組織,現有機構會員超過四百九十家,透過機構會員旗下多元化的服務,共同推動社會福利的發展。
- 是次項目係同 Greenpeace綠色和平 嘅合作,希望透過一件令人深刻易見, 能置身其中的裝置, 令人覺醒雖要減少製造一次性膠垃圾。
- 後來,Kevin決定辭掉工作,全情投入upcycling 的產品設計工作,至今已差不多十個年頭。
- 隨著自閉症學生和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不斷增加,香港社會越來越關注融合教育政策的成效。
曾參與香港多個活化、保育或改造項目,包括:本港首個留屋留人的灣仔We嘩藍屋群、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美利大廈(現為香港美利酒店)及九龍灣零碳天地等。 第一節透過劇場遊戲了解何謂「學校」,並以訪談用家及校內觀察,為設計流動學校搜集資料。 第二節由淺入深理解建築學的五個設計方向,學習繪圖技巧(平面圖及剖面圖),分組設計及準備製作流動學校模型。 第三節分組製作1:1流動學校模型,向建築師講解設計特點並進行檢討。 第四節根據第二節所學習之「五個設計方向」,進行五種模型測試,並就結果檢討設計及進行修改。 第五節各組發佈及分享創作成果,介紹設計特點,並由導師、學校老師、家長及其他同學回應及提供建議作改進。
張瑋晉: 創作日營結業展:垃圾設計師 Creative Day Camp Showcase: The Garbage Designer
香港特殊奧運會運動員領袖們小心組裝「傳訊 ‧傳承」的每個鴿舍,然後放入他們親手寫下的祝願。 為推廣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每個鴿舍均利用在1881公館收集的棄置木酒箱為材料,並以人手製作而成。 這次活動共邀請了近30位特奧運動員領袖和聖雅各福群會會員,共同製作了330個鴿舍。
當中,徐詩穎與M+教學及詮釋組負責協調和與社區聯繫,青年部成員主持活動,而參加工作坊的年輕人則為整場夏祭賦予意義和生氣。 同時積極舉辦工作坊及講座,推動新媒體藝術的公眾教育及國際交流。 每件產品均由自家設計師設計,並由三位木匠師傅在位於葵涌的千呎工場內,包辦裁木、打磨、嵌造等工序。 「木一番」接收廢棄家具和木製品,例如來自慈善機構的大件家具、立法會的咖啡桌、維修工程遺留的松木板及個人用的中式酸枝家具等。 經過拆件、修改和重新組裝,這些物件便可適用於面積較小的家居。
張瑋晉: 博物館之夢
本地獨立產品設計師張瑋晉相信可持續產品設計必須對環境、用家以至社會都起增益作用。 他熱衷嘗試運用不同廢棄物來「升級再造」,並跟本地多個非牟利機構合作生產。 其作品包括以牛奶膠瓶及文件夾製成的擴音器、用牆紙製成的錢包等。 單車是發展中國家必備的代步工具、現代永續生活模式的象徵,在張瑋晉手上也可「重生」——被棄置的單車輪框裝上透明膠管,下藏LED燈。 這款名爲「Lumi-rim」的天花燈飾,就如天幕上的光環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