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鼻咽內的腫瘤靠近顱神經和血管,較難到達,所以手術並不是治療鼻咽癌的常用方案。 若癌細胞已擴散到頸部淋巴結,醫生或會建議患者先接受同步放化療,再透過手術切除淋巴結,惟手術有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導致患者出現耳朵麻木、手臂無力(無法舉高過頭)、下唇無力等後遺症。 視乎神經損傷的程度,這些手術後遺症有可能在數個月後消失,但亦有可能屬永久性。 鼻咽癌對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都有相當不錯的敏感性,而因為鼻咽癌手術不易且鼻咽癌容易有淋巴結轉移,所以手術並非治療的首選,通常手術用在診斷、放射線治療之後遺症、合併症之處理以及鼻咽癌復發之治療選項等。 初診斷為鼻咽癌之病患通常採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來治療鼻咽癌。 鼻咽癌之治療方式不僅需考慮整體的臨床分期,還要考量T、N和M的情形。
鼻咽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而且症狀又與其他疾病如鼻竇炎的症狀相似,加上鼻咽癌早期症狀與末期症狀並沒有太大不同,的確會容易忽略症狀,往往求診時已達第三、四期。 最佳做法當然是定期進行檢查,或者持續出現上述症狀時,盡快求醫檢查。 檢查鼻咽癌 病人可以與主診醫生商討,制定治療後的復康護理計劃,當中包括後續檢查的建議時間表,並列出一些其他可能需要的檢查項目及估計檢查時間;有機會出現的治療副作用清單,並列明當出現甚麼情況便需再次求診;飲食和運動鍛煉建議等等。 復康護理計劃能讓病人對日後的復康進程更加清晰,加強對疾病掌控的信心。
檢查鼻咽癌: 症狀
頸部淋巴病變是最早、最常出現的臨床表現,估計30%~40%的病患是以頸部淋巴病變為初發症狀,而在病患就診時,頸部淋巴病變更是高達70%~80%。 頭頸區域疼痛常以頭痛的型式表現,尤其是發生於單側的偏一側的頭痛。 鼻咽癌富含血管且易出血,所以鼻部或口部的出血是頗為常見的,尤其是鼻咽癌表面發生潰瘍時,通常病患會於早晨第一口痰中帶血絲,偶而輕度鼻出血或鼻涕帶血絲,但罕有以大量鼻出血的方式表現。 鼻腔、鼻竇及鼻咽症狀則類似鼻炎或鼻竇炎的臨床表現,如鼻塞、鼻漏、鼻涕倒流、鼻音過重、嗅覺減低等等。 耳部症狀則以聽力障礙、耳鳴、耳悶塞感等為主,主要是因耳咽管功能受到腫瘤影響。 在神經症狀方面,由於解剖學上的因素,顱神經方面,以第五(三叉神經)、六(外旋神經)和十二(舌下神經)對顱神經為主,第五對顱神經受侵犯會出現顏面麻木感,第六對顱神經受侵犯則出現複視,第十二對顱神經受侵犯則舌頭會運動麻痺、萎縮。
若日後發生嚴重災害時,這些國際建議可作為鼻咽癌治療的重要指南。 有關共識內容已在世界主要的腫瘤學研究期刊《Lancet Oncology》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檢查鼻咽癌 由於EB病毒訊號有機會是代表病毒感染,或者是與鼻咽癌有關的病毒所致;傳統測試只能測出有EB病毒的訊號,但未能測出是否與鼻咽癌相關,導致有機會忽略了鼻咽癌的診斷。 而次世代DNA測序測試則能分辨出是哪種訊號,以減少混淆。 吳醫生分享,在去年曾經有兩個病人使用傳統EB病毒抗體測試呈陰性,但最後診斷為鼻咽癌,反映抗體測試靈敏度不足因而出現假陰性。 使用鼻內窺鏡和配合抽血測試,兩者相輔相成,自然能更有效地找出早期鼻咽癌。
檢查鼻咽癌: 嚴重鼻敏感會否惡化成為鼻咽癌?
EB 病毒有可能引致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但人體的免疫系統一般能夠識別和消滅病毒,而患者在康復後亦甚少留下長期的後遺症,也不會因此而患上鼻咽癌。 不過,在某些罕見情況下,EB病毒的DNA會與鼻咽細胞的DNA混合,病毒基因會指令鼻咽細胞異常分裂和生長,引發癌變。 除了常規鼻咽癌檢查,近年面世的 EBV-DNA 非入侵性血液測試篩查,能夠在未發現任何鼻咽癌病徵之前,檢測患上鼻咽癌的風險,並可於數天內取得測試結果。 如果病人出現以下徵狀,例如復發性流鼻血、鼻瘜肉、慢性鼻竇炎、感覺鼻腔或喉嚨有異物、吞嚥困難和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時,建議進行鼻咽喉內鏡檢查。 2004年成奎安被診斷患上鼻咽癌,曾多次接受化療及電療。 一名曾參與治療大傻的醫護人員證實,大傻本是乙型肝炎携带者,治療鼻咽癌期間醫生曾多次叮囑他要定期檢查,以免誘發成肝硬化,惟他因工作纏身而疏忽身體,終錯失治療良機。
在所有驗出屬「高癌症指數」的人群之中,只有約10%最終患上鼻咽癌。 檢查鼻咽癌 相反,如果驗出「低癌症指數」,有超過90%個案最終都不會患上鼻咽癌,雖然不能完全排除患癌風險,但對於有鼻咽癌家族史的人士來說,可以暫且放下心頭大石,但一般的普羅大眾則沒有必要接受此項篩查。 留意頭部,是否出現持續、深層而且不斷惡化的頭痛,甚至是影像重複? 顱底部的下方就是鼻咽,一旦腫瘤變大並影響顱底骨附近的神經,就會引發不同症狀。 檢查鼻咽癌 大約四分之一的病人會局部復發,其中四分之三於二年內發生。 約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病人會有遠隔轉移,其中四分之三也發生於二年內。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症狀有哪些?鼻咽癌原因是什麼?如何診斷、治療?有方法能預防嗎?
另外鼻咽癌多為未分化的細胞,極容易發生頸部淋巴腺和遠隔轉移,因此手術難以清除乾淨。 放射線治療一直是鼻咽癌治療的主力,現在多使用鈷六十或直線加速器(目前的五年存活率可近百分之七十)。 然而,放射治療也是局部性的治療,對頭頸部的癌細胞比較可以有效控制,但鼻咽癌十分容易蔓延至骨骼、肺及肝等內臟,因此如何以化學治療增加鼻咽癌的痊癒率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目前仍未有結論,但是為了增加治癒率,化學治療的臨床試驗是必要的。 為進一步證明此血液測試適用於診斷早期,甚至沒有病徵的鼻咽癌患者,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陳君賜教授及研究隊伍,正進行一項為期三年的鼻咽癌普查研究。
- 免疫治療透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和T細胞,令免疫系統重新辨認和攻擊癌細胞,從而縮小腫瘤或減慢其生長。
- 必要時可針對可疑部位做切片並送化驗,經判讀後發出病理報告,才得以確定診斷。
- 鼻咽癌是亞洲人特別容易罹患的癌症,與種族及遺傳因子有著不可忽視的關係;其中,男性的鼻咽癌發生率,又是女性的二至三倍。
- 不要諱疾忘醫,若是等腫瘤侵犯顱內或骨頭,治癒的機會就大為降低。
- 抽菸、酗酒及工作環境會接觸甲醛、石棉、鎳、鉻者,皆是屬罹患鼻咽癌的高風險族群。
本文章內容由 Bowtie 醫療資訊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不代表 Bowtie 立場,Bowtie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檢查鼻咽癌 此文章內任何與 Bowtie 產品相關的內容僅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客戶應參閱相關產品網頁內詳細之條款及細則。 以較強劑量的 檢查鼻咽癌 X 光射線,從不同角度拍攝人體内部的影像,再以電腦合成多張橫切面影像以至是立體影像,顯示鼻咽的狀況。
檢查鼻咽癌: 最新消息
因此,在新冠大流行期間,以及未來可能發生類似甚至更具破壞力的疫情或災難而導致人力及資源嚴重不足時,考慮血漿 EBV DNA 能否替代常規檢測方法去診斷及治療鼻咽癌更為重要及迫切。 醫生:其實鼻咽癌在香港或廣東南中國地區都比較常見,大家可能都聽過鼻咽癌又曰「廣東瘤」,而患病原因與基因有關,故鼻咽癌具家族遺傳因子,故此鼻咽癌香港或南中國地方會特別普遍。 其次,鼻咽癌與感染 EBV 病毒有關,所以現在很多研究和篩查都從這方面著手,希望可以找出患鼻咽癌的高危人士。 鼻咽癌病徵很多時不明顯,許多患者在癌症達至晚期前沒有明顯病徵,因此儘早進行身體檢查,有助病人於早期確診並展開治療,增加治癒機會及減少治療副作用。 其實耳鼻喉健康與生活息息相關,專科醫生也可隨時為市民做身體檢查,吳耀榮醫生強調大眾只要有需要,即可以尋求專科醫生協助,不一定要透過轉介或待情況嚴重才求醫,以確保患者能儘早發現病情並接受治療,活出健康人生。
在完成治療後的首兩年內,醫生大約每隔數個月會替病人診症,其間會為病人進行臨床檢查,以及其他有需要的造影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或正電子電腦掃描,以了解鼻咽和頸部的情況,並監察癌症是否有復發迹象。 化療的副作用要視乎使用藥物的類型及劑量,常見副作用包括脫髮、口腔潰瘍、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增加感染風險(白血球下降)、容易瘀傷或出血(血小板數量低)等。 部分藥物可能影響神經末梢,導致手腳感覺麻痺,甚至令手部靈活性降低,影響日常生活。 如化療期間出現不適需立即通知醫生,醫生會就不同副作用制定舒緩方案,或調整用藥。 醫生:第一﹑病人有家庭成員中有鼻敏感,這類病人是我最強烈建議需要做這個檢查的,因為鼻咽癌初起的時候是沒有病徵的,亦不希望病人發現病徵出現時才求診。
檢查鼻咽癌: 專訪耳鼻喉專科吳耀榮醫生 鼻咽原來要定期檢查?
青壯年,尤其是男性,若有頸部淋巴腺腫大,不明原因的流鼻血、鼻塞、耳阻塞、聽力障礙或頭、頸部疼痛,應找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不要諱疾忘醫,若是等腫瘤侵犯顱內或骨頭,治癒的機會就大為降低。 內窺鏡檢查:利用窺鏡或光導纖維鏡來檢查鼻咽,抽取有懷疑的組織進行化驗﹔由於鏡管會由鼻或口深入咽喉,很多病人都會有少許不適,但可局部麻醉以減低痛楚。 環境因素:鼻咽癌又稱「廣東癌」,原因是中國南方(包括香港及廣東)的病發率較北方或其他國家地區高,估計是跟個人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連。 鼻咽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症之一,也是五十歲以下人士最常患的癌症。
要知病向淺中醫,如癌腫瘤變得太大,或者擴散至肺部、肝臟及骨骼,治癒的可能性就小得多。 越能及早發現及醫治鼻咽癌,痊愈的機會越高﹗本院設有先進的磁力共振及電腦掃描準確替鼻咽造影,過程不含輻射,亦沒有痛楚﹔亦可透過檢驗血清中的EB病毒抗體,為您作出準確及全面的診斷。 如您的直系親屬 (父母、兄弟姊妹) 患有鼻咽癌,更應定期接受檢查,以策安全。 感染EB病毒是鼻咽癌的主要成因,但由於EB病毒感染非常普遍,所以EB病毒測試不是可靠的癌症指標,有機會產生假陽性結果,令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焦慮和接受不必要的診斷療程,例如鼻腔鏡、活檢和磁力共振,而這些診斷程序都非常昂貴。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的診斷方法
該名醫護希望透過大傻的反面故事,激發起本港50萬名乙型肝炎帶菌者重視定期體檢。 近年來PET/CT(正子/電腦斷層造影)檢查的流行,可以幫助鼻咽癌病人遠隔轉移的正確診斷。 據國外學者統計,PET/CT對於胸部X光偵測肺臟遠隔轉移、同位素骨骼掃描偵測骨骼轉移及腹部超音波偵測肝臟轉移有明顯的進步,因此,PET/CT將來可以取代傳統的檢查方法(胸部X光、同位素骨骼掃描、腹部超音波)來偵測遠隔轉移。 鼻咽癌是南方華人特別盛行的腫瘤,根據行院衛生署統計,它是民國九十四年台灣地區男性癌症發生率的第十位,死亡率的第九位,有 626人死於鼻咽癌。
不過,這種風險未必源於家族遺傳,亦有可能因為環境因素,例如居住在相同地區,擁有類近的飲食習慣所致。 核子醫學掃描檢查方法之一,檢查時會以正電子掃描儀器進行全身或局部檢查,是現時最有效的評估腫瘤檢查方法。 檢查鼻咽癌 留意耳朵,是否持續有飛機下降時的悶塞感或耳嗚超過兩星期? 磁力共振/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掃描及電腦掃描均能透視鼻咽及附近組織﹔前者以微創技術造出更精確的影像,過程安全、沒有輻射及不會引起痛楚不適。 量度EB病毒抗體:抽取血液樣本來量度血清中的EB病毒抗體,如EB病毒抗體高的話,則患有鼻咽癌的機會亦越高。 常見的病徵: 流鼻血、頭痛、耳嗚、頸淋巴結腫大、單側頭痛、鼻塞、聽力減退、臉部皮膚感到麻木、吞嚥困難、聲音沙啞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