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天氣方面,天文台展望明日離岸及高地間中吹烈風,有狂風驟雨,海有大浪及湧浪。 另外,料明日天氣較涼,市區氣溫將降至介乎19至23度,打鼓嶺、流浮山及長洲等多區低見17度。 周四初時風勢仍然頗大,海有湧浪,稍後雨勢逐漸減弱。
氣象局局長譚偉文表示,「山竹」今早已進入本澳800公里範圍,以每小時25公里速度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其中心風速達到每小時190公里,氣象局將於今晚6點改掛三號風球,而明日凌晨2點至5點改掛八號風球的機會非常高。 「山竹」將於明日中午時份最接近本澳,改掛十號風球的機會非常大,預料十號風球將會懸掛約6小時。 社會一直批評,氣象局在懸掛風球及發出風暴潮警告時頻頻出現誤判、誤報的情況。 行政長官崔世安在檢討重大災害應變機制暨跟進改善委員會記者會上表示,氣象局已修改《熱帶氣旋信號》的行政命令,將會新增「強颱風」及「超強颱風」級別,即將熱帶氣旋級別由原來的4級增至6級,預計本月內公佈。 當局亦會於本月內完成評估發出風球訊號的內部指引,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建議,由以往每小時平均風力修改成每10分鐘平均風力。 當局並會修改《風暴潮警告》行政命令,由現時的3級增至5級,希望能更有效反映風暴潮的水浸程度。
八號風球方向: 影響
受尼格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未來一兩天該區風勢頗大,海有湧浪,間中有狂風驟雨,而離岸及高地風力間中達8級,即八號風球風力。 8號烈風或暴風信號,是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一般市民俗稱為“8號風球”。 該信號因應實測風向,分為四個方向:8號西北、西南、東北和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高一級的信號為9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低一級為3號強風信號。
- 熱帶風暴「暹芭」昨晚趨近香港,天文台於晚上10時40分發出3號強風信號,料維持至今日中午前,並視乎「暹芭」發展及當時風力變化決定是否改發8號風球。
- 警察總局局長馬耀權則表示,當局將於本月28日進行颱風民防演習,屆時會對此進行測試,以檢視當局的承受能力及評估在低窪地區撤離居民的難度。
- 惟一分别是约克掠过香港期间带来东北风,渐转东南风;鹦鹉掠过时则吹旋风。
- 另外,政府亦指,修改《民防綱要法》及其2部配套行政法規的框架文本已初步草擬完成,將在短期內展開諮詢。
天文台展望未來9日天氣,驟雨及雷暴正影響廣東沿岸及南海北部,本港大致多雲,有幾陣驟雨及雷暴,氣溫介乎攝氏26至31度,吹和緩至清勁偏東風,廣闊低壓槽會在本周後期至下周初影響南海北部,該區仍有驟雨。 天文台發出三號風球後,應作出防風措施,把容易被風吹倒的物件縛緊或收回屋內,留意溝渠有否阻塞。 八號風球方向 下周一(7日)為廿四節氣中的「立冬」,代表冬季開始。 天文台料下周一部份時間有陽光,有一兩陣驟雨;氣溫則介乎21至26度,天氣仍較和暖。
八號風球方向: 發出時間點
他指,雖然10號風球代表香港受更強勁的颶風級風力吹襲,但亦意味颱風的風眼已非常接近香港,甚至已進入風眼,或暫處於無風狀況,稍後或從另一方向吹來颶風級風力,故難以劃分4個方向。 根據天文台資料,在今晚8時,尼格的烈風圈約為222公里(120海浬),意味着最近香港時,烈風圈很可能覆蓋本港全境。 位於香港南端的蒲台島、索罟群島,很大可能最先失守,在明日凌晨約4時率先被烈風吹襲。 澳門氣象局將於7時改發三號風球,預測風力將會減弱。 尼格已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於4 時50分鄰近的珠海市香洲區登陸。
該熱帶低壓預料會在今日下午2時升級為熱帶風暴,風速達每小時約64公里;其後至明日逐漸靠近湛江市,並在當日下午至晚上從砲洲島位置登陸,屆時亦最接近本港,其風力維持在每小時約72至82公里,隨後該熱帶風暴會逐漸減弱。 按照現時預測路徑,尼格會在明日(2日)相當接近珠江口一帶,在本港西南約200公里左右掠過,其強度會逐漸減弱,但減弱速度仍存在變數。 天文台會密切監測其動向和發展,評估屆時是否需要發出更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業務運作上,天文台會優先考慮長洲、赤鱲角、西貢及啟德的風力。
八號風球方向: 天文台預測圓規颱風路徑
天文台預測,尼格將於周四(3日)減弱為熱帶風暴,翌日於雷州半島一帶登陸。 並非每個熱帶氣旋進入本港800公里後天文台都會發出1號風球。 2006年天文台將1號風球的定義修訂為「香港境內海域可能吹強風」,這個轉變表示假如熱帶氣旋強度及移動方向不足以令香港境內海域可能吹強風,天文台將不會發出1號風球。 換句說話當1號風球發出後,市民進行戶外活動(特別是水上活動)時,應考慮天氣及安全因素,因為離岸及高地可能吹強風,海面風浪可能頗大。
- 強烈熱帶風暴「圓規」吹襲本港,曾一度發出八號風球,天文台星期三(13日)下午4時4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並於翌日(14日)上午4時40分,改發1號戒備信號生效。
- 天文台預料圓規最快在星期一晚進入本港800公里範圍,北風逐漸轉强,海面可能有大浪,市民或要避免進行水上活動。
- 另外,所有電台亦會在每小時15分、30分、45分及58分廣播天文台最新熱帶氣旋警報,而相關風暴消息則會在正點及半點新聞內報道,若天文台更改熱帶氣旋警告,則由當時的節目主持或節目助理佈告有關消息。
- 然而在2015年台风莲花的案例中,由于预测莲花以台风强度正面袭港甚或横过境内,构成严重威胁,而莲花之急剧减弱实属难料,结果在香港地下天文台的Facebook专页上,不少网民均支持天文台发出八号信号之决定。
- 在過去一小時,大老山、橫瀾島及長洲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67、58及44公里,最高陣風分別為每小時82、68及77公里。
簡單來說,我們南面有低氣壓(浪卡),周圍的空氣會自然流入低氣壓形成風,但今次我們北面同時有高氣壓(東北季候風),令氣壓差更大,因此流入低氣壓的氣流更加強,形成比沒有季候風時更大風的情況,這便是「共同效應」,亦因此加大了預測難度。 受尼格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預料本港風勢會在未來一兩日逐漸增強,海面有大浪及湧浪,天文台提醒市民應遠離岸邊及停止所有水上活動,又指尼格會在星期二(11月1日)及星期三(11月2日)進一步靠近廣東沿岸。 1931至1972年間,5、6、7和8號信號分別用作表示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方向的烈風信號。 為免公眾誤解,由1973年1月1日起,5至8號信號分別由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及8號東南信號所替代。 本資料庫所顯示於1946至1972年間的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及8號東南信號實則為當時的5至8號風球。 受尼格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本港離岸吹強風,高地間中吹烈風。
八號風球方向: 颱風消息
香港人一提風球,動詞都是“懸掛”,這並不是空穴來風。 早在1884年,香港天文台就開始使用一套以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組成的信號系統,向港內船隻及市民發佈有關熱帶氣旋情況及大約位置的消息。 勞工處發言人指,在特殊情況下,如必須安排僱員在惡劣天氣下返回工作地點當值,僱主應預先與他們商討當值安排及應變措施。
而在風暴潮正式抵達時,當局會再發出緊急警報,他呼籲低窪地區的居民應立即疏散到高處暫避。 另外,政府與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共同設計以5個子系統為核心的應急指揮平台,5個子系統包括資源管理、突發事件接報、應急事件處置、預警發佈及一張圖。 預計今年4月28日前可建設核心模塊及形成澳門應急指揮平台的初步框架,當中部份子系統將於本月28日颱風民防演習期間投入測試。
八號風球方向: 懸掛時間最長的十號颶風訊號 – 約克
由1884年開始,香港天文台已經懸掛鼓形、倒三角形、圓形及三角形信號警告居民烈風將會吹襲香港,呢個就係而家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嘅前身。 1917年,開始改用2號至5號信號,2號至5號分別代表烈風將會由北、南、東或西四個方向吹襲香港。 1931年,改為以5號至8號分別代表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吹襲香港嘅烈風。 為咗唔好令到公眾混淆,由1973年1月1號開始,5號至8號風球分別由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及8號東南四個信號代替,直到而家 八號風球方向 。
澳門氣象局則預告,今日凌晨至早上發出3號風球機會偏高,惟預料受菲律賓以東的另一低壓區發展所影響,故暹芭的強度及路徑未來仍存在較大變數,屆時不排除改發更高風球的機會,至於目前澳門預計需要發出8號風球的機會則為「較低至中等」。 特例:2011年納沙由於環流廣闊、烈風範圍急劇增大,導致遠在350公里仍令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成為風暴中心距離香港第二遠的八號信號之一。 而2014年海鷗亦由於環流廣闊,遠在370公里仍導致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打破納沙及1980年台風喬伊之紀錄,成為風暴中心距離香港最遠的八號信號。 天文台預料本港平均風速每小時63公里或以上,並呼籲市民在烈風吹襲前完成所有防風措施,遠離岸邊及停止所有水上活動。
八號風球方向: 風力未達八號風球標準的個案
受到「尼格」及東北季候風共同影響,天文台預料香港今日(1日)普遍吹強風,高地間中吹烈風,所以三號風球會於今日維持。 原因:原路徑為由東向西橫過香港,香港將由西北風轉吹西南風,但受副高形成的空氣牆及與南海北部之低壓區所產生的藤原效應影響,改為轉向西南偏南方向橫過香港,導致境內先後轉吹旋風及東北風。 但若天文台在非30分或非00分更改熱帶氣旋警告,電視台可以在廣告或節目中插播臨時的風暴消息,例如2012年的強颱風韋森特,天文台於7月24日凌晨12時45分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翡翠台和本港台立即播出《風暴消息》。 而《風暴消息》不會在新聞時段播出,相關消息會在新聞時段內報道。
最初原意是方便航海人士使用,故此釐定的標準主要是以澳門以內可能出現的風速為依據,當有熱帶氣旋進入了本澳三百英里(約480公里)範圍內時,港務當局始懸掛風球。 其中1~8號信號表示熱帶氣旋相對於澳門的方位,由北方向開始順時針至西北方向。 如果這些信號的下方如同時懸有一白旗,表示熱帶氣旋正移近澳門,對澳門構成威脅。 熱帶氣旋繼續接近澳門,澳門的持續風速現正或預測將達63公里/小時至117公里/小時,陣風約達至180公里/小時。 八號風球方向 八號風球劃分為八號東北風球、八號東南風球、八號西南風球和八號西北風球,風球的指示方位為未來數小時內的可能風向。
八號風球方向: 生效時間最長的八號風球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英文:Gale Or Storm Signal No. 8),亦有人叫八號波或者八號風球,系香港嘅熱帶氣鏇警告信號。 2018年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則是由發出至取消八號風球,而曾改掛其他風向信號之中最短,由8月14日晚上7時半至15日凌晨12時半(14日晚上11時正由八號東北風球改掛八號東南風球),只維持5小時。 同時創下歷來最短八號東南風球,維持1小時半,亦為史上最短的單一八號風球。
自1946年至今,香港發出最多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的年份分別為1964年、1999年及2017年,各5次。 戰後十號颶風信號發出紀錄為15次,最近一次為2018年強颱風山竹。 為了避免引起公眾之混淆,由一九七三年一月一日開始,5號至8號風球分別由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及8號東南四個信號代替。 八號風球方向 風球(The wind ball),指的是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的信號。 1917年7月1日起,香港開始採用數字及標誌預告熱帶氣旋,當時的信號為1至7號。 1931年,數字信號更改為1至10號,但並不是數字愈大就代表風力愈強勁。
八號風球方向: 今日日間氣溫徘徊在21度左右
根據天文台所指風力需至少達每小時63至117公里。 從熱帶氣旋路徑資訊「尼格」將於周三及周四最接近香港,而兩日預測中心風速達每小時105公里及75公里。 而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於電台節目表示,更要視香港8個天文台監測站有一半以上、即5-8個監測站錄烈風,才會掛8號風球。 八號風球方向 原因:與「西北→西南」及「東北→東南→西南」相似,但熱帶氣旋較接近並帶來烈風時,香港已轉吹西至西南風,導致天文台直接發出八號西南信號。
八號風球方向: 最新要聞
1931年信號更改為1、5、6、7、8、9、10號,其中5號至8號的意義跟以前的2號至5號相同。 為避免公眾混淆,以為5號比8號安全(兩者均為烈風信號,但風向不同),1973年起把5號至8號更改為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及8號東南,並一直沿用至今。 八號風球方向 天文台重申,按照最新預測,尼格今晚會較之前預計更為接近本港,在本港100公里內掠過,受與尼格相關的雨帶影響,今晚本港雨勢會逐漸轉為較頻密,又說會視乎尼格的減弱程度,假如尼格進一步減弱為一個熱帶低氣壓,會改發較低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八號風球方向: 天文台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市民認為,近年天文台經常錯過發出八號信號最佳的時間。 其中一個原因天文台對於熱帶氣旋的預報能力越來越高,天文台可以在烈風來襲之前短時間發出八號信號,因此近年有時在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生效後兩三小時內香港已普遍吹烈風。 然而,當熱帶氣旋移動路徑或強度有所偏差,變相天文台誤發八號信號或錯過發出八號信號最佳的時間,甚至只維持三號信號。 天文台昨日指位於南海中部的低壓區結構較為鬆散,預測低壓區在昨晚稍後至今早期間,逐漸發展為熱帶氣旋,會視乎實際發展及動向,在今早考慮發出一號戒備信號,預料該低壓區隨後會移向廣東西部至海南島一帶,但路徑和強度仍有變數。 同時,受外圍雨帶影響,預料今日及明日風勢頗大,有狂風大驟雨及雷暴,海面有湧浪,市民應做好防風防雨準備。 而澳門則在昨晚7時發出一號風球,而今午發出3號風球的機會亦偏高。
八號風球方向: 預測周二晚本港以南約200公里掠過
本港熱帶氣旋訊號系統屢經轉變,早於一九一七年,香港初次使用一至七號訊號代表暴風情況,其中二至五號代表列風不同吹襲方向。 至三一年三月起改為一至十號風球,當中五至八號風球分別代表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之烈風。 在上午天文台發出八號風球之前,香港部分高地及離岸地方已間中出現烈風。
八號風球方向: 熱帶氣旋路徑資訊 – 地理信息系統版
从2007年开始,发八号由以前只是参考维多利亚港的风速,变成参考香港其中八个测风站,包括启德、青衣、长洲、沙田、湿地公园、打鼓岭、赤鱲角同西贡。 只要多过一半测风站录得或预料录得的风速有烈风程度,而且风势可能持续,就会发出相应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意思是香港近海平面而家或者预计会普遍受烈风或暴风由信号所示方向吹袭,持续风速达每小时63至117公里,阵风更可能超过每小时180公里,而且风势可能持续。
1973年3月24日起,由於五號至八號信號,均為代表烈風吹襲,所代表的風力相同,只是方向不同,但民間經常誤會是代表不同強度的風力,故跟隨香港天文台,五號至八號風球,分別改稱為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八號東南,一直沿用至今。 適逢今年數字颱風信號100周年,天文台特意製作「氣象冷知識」颱風專輯系列短片,首集講解過去100年的颱風信號演變過程。 其中提及1931年使用的颱風信號,共分為一至十號,但原來當中的五至八號風球,分別並不在於風力,而是反映颱風從哪個方向吹襲香港,五號風球代表西北、六號代表西南、七號代表東北,八號代表東南,而四個風球的風力都相當於現時的八號烈風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