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頌2023懶人包!專家建議咁做…

第七意識就老是盯著它看,恆審思量我相隨,這個時候就把第八識轉成阿賴耶了。 要到八地以後第八識才解脫阿賴耶的束縛,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 八識規矩頌 這個時候第七意識不轉變,第八識是不能轉變的。 所以一定要有一個恆常現行的識,來執持這無量無邊的善業惡業的種子,才能夠建立三世的因果。 而執持這個種子的正是第八識。

這種妄執的我法要等到菩薩入歡喜地以後,這個時候第六識入二空觀,這個第六意識指的是獨頭。 我們也說過,第六意識入空觀、入禅定都是獨頭,不夾帶前五識的。 入我空觀法空觀,這個時候斷盡了分別的我執法執的現行跟種子,但是這時候對俱生的還是不能調伏,俱生猶自現纏綿,前面說過了,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綿。 但是它有時候能夠伏,他一入觀的時候能夠暫時伏住,他一出觀的時候又起現行。 這個時候第六意識入我空觀法空觀,這個時候第七意識就能夠跟平等性智相應了。 但是我們要入觀以後,哦,知道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花不是它自己能夠生起的,它要因緣而有,它不能夠自生。

八識規矩頌: 佛法問與答

但這個獨影境不是,它是獨頭意識,不仗本質,這個本質根本就沒有現前。 沒有現前,你自己打妄想,把這個本質給現出來。 它夾帶物體的本質,變起影像,而這個影像跟原來的本質不一樣。

八識規矩頌

但是到了聖人無漏位的時候,一個根能夠發動一個識,而這個識能夠普遍地攀緣六塵,換句話說,六根互用。 那麼這是一個譬喻,譬喻說我們這個心識的造作有一定的軌范,就好像我們根據這個圓規,根據這個矩,這個矩是什麼呢? 這個矩就是L型的曲尺,木工做的L型的那個曲尺,叫矩。 那麼這表示一種軌范,就是說我們這個心識,這個心識的規矩。

八識規矩頌: 佛教網站連結

以有我見故餘諸見不生。 何故不與別境四法相應耶。 八識規矩頌 此識決定恒執第八為自內我。

  • 說初果的聖人他還在人天有七次的往返,當然他阿賴耶識當中很多的罪業的,但是這些罪業不能到三惡道去了。
  • 本書立論在不違反傳統涵義與宗教目的之下,盡量拉近兩者間之距離。
  • 阿難尊者進一步回答說,你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要放棄世間的因果,追求清淨的出世間的道、滅。
  • 因為,它不但能夠善取所緣境的相貌,而且它不耗損你的精神。
  • 三種身就是:千丈的勝應身、丈六的劣應身和隨六道眾生而示現的變化身。

本頌明確告訴我們心識的造作所遵循的軌範,從凡夫有漏的雜染識,到聖人無漏的清淨識,以及其間的轉變過程。 頌是印度的一種文體,類似中國的詩詞,有一定的字句、押韻等,總持法義,令學人容易背誦。 前面的《百法明門論》廣泛地探討一切法的總相和別相。 「何等一切法」包括了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等,說明一切法的差別;「云何為無我」是說明人無我、法無我的真理是這一切法的總相。

八識規矩頌: 探索識界 — 八識規矩頌講記 聖嚴法師著

這種前五識的良善,只能夠跟十個善心所相應,不能有輕安,因為輕安一定是一種定的相貌。 假設他是初禅,這善的眼、耳、身識,他是有輕安的。 當然,二禅以上前五識就不活動。 這個是說明前五識的一種善的一個情況。 那這個時候還是散亂心的,還沒得到禅定。 那麼,一定要精進,這個精進是得到禅定的關鍵。

  • 真見道,是在此位起無漏的根本智,證見二空真如,斷二種障。
  • 有些人的智慧很利,他遇到境界,他對境界的執著很淡薄的,知道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法,是無常、是無我的,是暫時的因緣的,他不容易起煩惱,但是他福報很薄。
  • 至金剛道後等覺後心證解脫道。

不過這個資糧位,這個資糧指的是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這個資糧位的菩薩還有些差別,就是有些人會先成就福德資糧。 佛印禅師是在另外一個地方,江的另外一邊。 這個侍者就匆匆地拎著蘇東坡的偈頌就坐船過江去給佛印禅師看。 佛印禅師看完以後,就在後面眉批了兩個字:放屁。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第1集

一切誤計意識心為常者,皆是佛門中之常見外道,皆是凡夫之屬,不因身現出家相、在家相而有不同。 如是十種境界相中之覺知心,皆是意識心。 八識規矩頌 意根觸法塵而生意識。 所以浩浩而不可窮其邊際。

每一個聖人在成就聖道那一剎那前五識都是不活動的,都是獨頭意識。 這個變相,什麼叫變相呢? 八識規矩頌 這個觀空,就是觀察二空真如。

八識規矩頌: 佛法問與答 觀成法師

因緣生,就是愛取才變成有的。 就是這個愛取是很重要的。 這個八識,我們前面研究過了前七轉識,它的相貌跟第八識比起來都是比較粗顯的,但是第八識的流動是非常微細的。

八識規矩頌

因此,將六根先理清楚,是修學解脱道的首要任務,若不能弄清楚根與識就不能斷除我見,難免會落入識陰之中而不自知。 《華嚴經》又説:證得阿賴耶識心體的人,即是證得本覺智的聖者。 世尊開、示、悟、入如來藏妙理,是佛法迥異於世間宗教的精髓所在,六識論否定第七、八二識,則失去佛法本質。 佛法是義學,菩薩五十二階位皆可實證和現觀。 諸大菩薩秉承世尊聖教,《瑜伽師地論》、《大乘起信論》、《中論》、《百法明門論》闡述的皆是八識正理,《成唯識論》論中以七轉識來指稱其它七識。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講記

維摩诘說,眾生有病了以後我就有病了,凡夫有病菩薩就有病了。 當然他那個病不是色身的病,是內心的病,就是無明,就是這個恆審思量我相隨,就使令有情眾生日夜鎮昏迷了。 這說明眾生的昏迷這個不是上帝創造的,是我相產生的。 這個夜就是惡念,你起了惡念——貪瞋癡慢,高慢心、嫉妒心,那個煩惱的心所也是依止自我發動的。 所以這個日夜,我們要從譬喻的角度來觀察的話,那就是一個善念、一個惡念。 不管是善念、惡念,約著有情眾生來說都是在一種無明的大夢當中,就是沒有解脫那個無明。

八識規矩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