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憲孫教授2024詳細介紹!專家建議咁做…

養和醫院內科部主管、血液腫瘤專科醫生梁憲孫教授說,骨髓病變(Myelodysplastic syndrome,簡稱MDS)與急性血癌(acute leukaemia),或稱白血病,或稱白血球過多有密切關係。 梁憲孫醫生指出,身體任何位置都有機會出現淋巴癌,若出現徵狀,應盡快求醫。 近年淋巴癌個案有持續增加趨勢,每年新症個案已由以往700多宗上升至現時的逾1000宗。 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暨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指出,淋巴癌個案的增加,部分與人口老化有關,但醫學界仍未解開淋巴癌的成因,僅知道此病的遺傳性不高,現時亦未有有效的淋巴癌預防或篩查方法。 本港的淋巴癌個案持續增加,每年新症逾1000宗,不論男女,由幾歲的兒童,至近百歲老人皆有機會患上此病。

本網站內容僅供參考,絕非推介任何診斷/醫療方法或藥物或保證其療效,亦無意代替專業意見或諮詢、醫療診斷或醫學療程。 梁憲孫教授 骨髓病變患者多因為貧血、發燒或流血不止而求醫,經初步驗血後發現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水平低落,故需要接受進一步的抽骨髓檢驗,患者如有下列三種情況,便屬骨髓病變。 雖然輸血後貧血情況有改善,然而醫生懷疑麥先生的造血功能可能出現問題,故建議他進行抽骨髓檢查,結果發現他的骨髓「母細胞」(blast cell)水平異常,達15%,確認他患上骨髓病變(MDS)。 梁憲孫醫生養和 梁憲孫教授 「第一個治療方案是骨髓移植,有兩個作用,一是換走不正常骨髓,移植入新的正常骨髓便可回復造血功能;二是新骨髓有機會有抗癌作用,即可打死壞細胞。」梁醫生說。

梁憲孫教授: 梁憲孫醫生養和: 梁憲孫醫生Dr Raymond H S. Liang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香港醫療方面在臨床服務和研究方面的醫療水平已經非常高,達到世界級的水準,但我們亦面對不少挑戰包括人口老化及慢性病趨勢等帶來醫療服務需求,在其他先進經濟體都面對同樣問題。 在科研上政府亦投放不少資源,本港的科學家及學者一直都非常努力,在醫療科學領域上有很大的發展,我們做這些科研為的是可以提升及改善臨床病人的服務。 梁憲孫教授 近年食物及衞生局在發展醫學科研、加強醫療數據、資料應用、推動智慧及電子醫療和提供研究資金上多個範疇都推出不同措施配合本港醫療科學發展。 顏教授現為香港大學(港大)建滔材料工程教授及材料科學與工程講座教授。

梁憲孫教授

農曆新年期間,大家都忙於大掃除,又要到處拜年,與親朋好友頻頻飯聚,一不留神就很容易墮入健康陷阱,就是「扭傷腰骨」和「飲食過量」! 本集邀請心臟科及骨科專科醫生,為大家提供關於這兩個陷阱的健康小貼士。 聖保羅書院校長源廸恩表示,學校在過去170年一直貢獻社會,今次非常高興和榮幸成為首間與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合作的本地中學,舉辦研討會系列探討與年輕一代息息相關、充滿前瞻性的話題,藉此培育年輕人創造一個更美好及更包容的世界。

梁憲孫教授: 專家論壇

香港基因組中心為私人擔保有限公司,由政府全資擁有,致力推動本地基因組醫學的臨床應用和長遠發展,並以推行香港基因組計劃作為首個重點項目。 香港基因組計劃是本港首項大型基因組測序計劃,透過其夥伴中心招募病人,在其知情同意下自願參與計劃。 計劃的先導階段已於二○二一年七月展開,涵蓋未能確診的病症及與遺傳有關的癌症。 梁憲孫教授 計劃現已踏入主階段,並將範疇擴展至與基因組學及精準醫學有關的個案。

以這方法進行治療在講者中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梁如鴻教授就培養血癌細胞做藥物篩選,發現以往不知可用作對抗癌症藥物,可完全清除癌細胞,更成功治療一名患血癌護士。 她於2008年加入醫院管理局行政管理團隊,2016年晉升為策略發展總監。 她曾為多個專業組織服務,如擔任香港社會醫學學院及香港麻醉科醫學院委員會成員。 繼血液及腫瘤科講座教授梁憲孫、頭頸癌外科權威韋霖等多名重量級專家先後辭職及退休跳槽養和醫院後,內科部門再有多名教授離職。 消息指,內科學系講座教授龔慧慈、臨床助理教授曹慧崑兩師徒近月已辭職,有意轉往私人執業。 四位校友分別是香港醫院管理局總部聯網服務總監楊諦岡醫生、養和醫院內科部主管梁憲孫教授、香港房屋協會行政總裁兼執行總幹事陳欽勉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醫療系統)副院長胡志遠教授。

梁憲孫教授: 未來的科技創新──向科技邁進

梁博士現時為香港科技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前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前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客座教授。 他亦曾任美國免疫醫學公司行政總監、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院長,以及復旦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客座教授。 他同時擔任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成員、香港城市大學兼任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榮譽諮議會成員、浸大學生舍堂管理委員會主席、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校友委員會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教職員公積金計劃信託人及香港科技大學大學拓展委員會成員。

彭先生現為物理治療師管理委員會轄下實施物理治療服務更新轉介系統的工作小組成員,以及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督導委員會轄下電子健康紀錄協作工作小組成員。 張女士以往曾擔任空運牌照局、香港財務匯報檢討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區議會議員薪津獨立委員會、非本地高等及專業教育上訴委員會、職業退休計劃上訴委員會及證券及期貨事務上訴審裁處委員。 他於1974年在中大化學系一級榮譽畢業,並於1977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取得哲學博士。 本會近日收到不少查詢,指有關「香港癌症協會」、「仁德药惠商城」、「 仁药德惠商城」的機構,為他們提供癌症講座、代購醫療藥物或收取費用作「驗血診斷癌症」的身體檢查。

梁憲孫教授: 醫院管理局成員

陸浩明表示,不少父母希望避免把遺傳病再傳給下一代,現時瑪麗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和養和醫院便為人工受孕人士提供「植入性前診斷」服務,可以先挑選沒有基因變異的胚胎,放回母體之中。 他稱,可以「被排除」的疾病包括乳癌、大腸癌、小腦萎縮症、肌肉萎縮症、玻璃骨等20至30個病種,也包括嚴重的智力或結構缺損。 接下來盧煜明教授談及自己的研究,他是病理學醫生,研究範疇是對血漿內的DNA(脱氧核醣核酸)進行診斷,血漿是血內的液體部分,呈黃色、其中並沒有細胞。 梁憲孫教授 近期研究發現在這些黃色沒有細胞的血漿內同樣有DNA(脱氧核醣核酸)。 展開這研究因盧煜明教授最初是做產前診斷研究,而以往最準確方法是用針在子宮內抽取液體化驗,但風險是百分之0.5機會導致嬰兒流產,盧煜明教授便尋找其他無創檢查胎兒辦法。 梁憲孫教授 其中一個可行方法,假若孕婦懷的是男嬰,該名孕婦身上應有男性的DNA(脱氧核醣核酸),在1997年前首次進行該實驗證實理論可行,部分孕婦血漿有男性的染色體,她們生產出來的都是男嬰。

  • 正因港大一直以來的工作與世界衞生組織有十分緊密合作,是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和控制合作中心及世衞H5參考實驗室,為世衞提供很多相關病毒資料,為世衞預測未來使用哪種疫苗作出重要作用及幫助。
  • 建立良好習慣如早晚量度體溫和記錄在案,護理帶狀皰疹和保護神經,預防出血和瘀傷,因而避免做劇烈運動,處理肚瀉就小心飲食兼保持心境開朗,都是處理副作用的方法。
  • 六十二歲的張太數月前接受藥物治療,注射針藥Azacitidine後造血功能好轉,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都上升至較高水平,之前間歇發燒的情況亦暫時沒有再出現。
  • 公院血液科醫生面臨人手壓力,但他對醫管局可於短期內增加人手不抱期望,提議於各聯網增設血液科專科護士,分擔醫生工作,最終當局同意將部分訴求納入下年度工作計劃。
  • 常用的針藥有Azacitidine,另一種為Decitabine。
  • 對大灣區發展大趨勢更認同必須把握機遇,但盧煜明教授提醒鑒於醫療科學研究專利權非常重要,而兩地仍未有相同準則,他建議未來大灣區城市可制定統一規定以保護研究專利權。

張宏梁教授為社會宣傳英模人物先進典型數十次做過撰寫或修改宣講稿以及輔導宣講的工作。 無數次為校內外參加演講比賽、辯論賽、公關禮儀大賽選手、新招公務員等做過輔導或講座。 2012年擔任江蘇省師範生教學技能大賽即興演講比賽理科評委組組長。

梁憲孫教授: 梁憲孫教授

團隊不斷改進尋求新突破,包括2009年交叉換肝,不同血型下仍可移植肝臟,最近2015年更成功將兩名女兒部分肝臟一同移植到他們患肝病必須換肝的爸爸身上。 大家都知道進行這手術首先很難做,第二是風險十分高,第三是手術時間很長。 瑪麗醫院這些年來已進行超過1300宗肝臟移植手術,成為一個十分有規模的中心。 香港基因組中心是新成立的私人擔保有限公司,由政府全資擁有,旨在推行香港基因組計劃。 香港基因組計劃是一項大型基因組測序計劃,先導階段聚焦患有未能確診的病症,以及與遺傳有關的癌症的病人和其家屬。 香港兒童醫院、瑪麗醫院和威爾斯親王醫院會成立三間夥伴中心,經病人知情同意下,招募他們參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