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行商家数变动不定,少则四家,多时二十多家,但 “十三行”始终是成为这个商人团队约定俗成的称谓。 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 此后的100年间,十三行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
土瓜灣馬頭角的大型煤氣鼓是區內地標,亦是市區內碩果僅存的相關設施。 十三街歷史 一旦說起土瓜灣唐樓,大家定必記得2010年1月29日發生的唐樓倒塌事件。 倒塌主因懷疑地鋪裝修影響主力牆結構,於是由地面開始倒塌,繼而將樓上 4層逐一扯下,倒塌過程只有十多秒,然而事發後瓦礫堆積達兩層樓高,通往天台的梯間斷裂,與45J並排相連的45H座亦損毀嚴重。
十三街歷史: 中英街旅遊信息
)乃街區11條直街系列自西向東的第7條,為一南行街道。 街兩旁的建築能直接通往隔鄰的鵬程街和蟬聯街,多見車房,街尾可望翔龍灣。 像是萬華是清初漢人聚落區,大稻埕是清末與日據時代「台灣人的街」,城中區是日本人的行政區,這些地區僅僅是一個片段而不完整的台北史,可是松山的歷史卻可以串連起整個台北發展史。 除咗一般貿易,粵海關同十三行仲承擔著代北京皇宮採辦嘅任務,要隨時置辦皇室所需嘅域外洋貨。 洋行每年都要同宮廷輸送返啲洋貨,時稱「採辦宮物」,包括咗紫檀木、香料、象牙、琺瑯、鼻煙、鐘錶、玻璃器、金銀器、毛織品仲有寵物等等。
而噉喺十三行街一帶都有十三商館響度,嗰時俾人話成係「十三夷館」,而呢啲夷館係由十三行啲商人嚟起嘅。 而呢啲十三行主要喺幫外商搞商品進口同交關稅、管理外國商人、傳達政令、辦理同外商有關外貿啲事。 所以十三行既係私商貿易組織,又係代表官方理外貿同外事嘅機構。 为了便于外商开展商务,洋行商人在行栈区另辟了一片供洋人经营、居住的商馆,被称为“十三行夷馆”。
十三街歷史: 馬頭角十三街及馬頭圍道唐樓
用色含蓄雅淡,以茶褐色為主調,襯以淡藍的海及天空。 雄偉而華麗歐式建築佇立在弧形灣岸上,與海港內遠洋船相呼應,畫面顯示一片寧靜而富歐陸情調的氣氛。 圖中的少女相信為錢納利最喜用的模特兒:亞有、亞蘇或亞來,然她的真實的姓名已不可考。 中華煤氣公司位於土瓜灣道100號,從新山道到木廠街一段路,被土瓜灣道切斷,分為南、北兩廠。 早年南廠變成豪宅翔龍灣,而北座最近亦拆了一半,尚存一座管道和筒箱,互相交接。
除了街名,這裏的地舖都很有特色,不同工藝的師傅雲集於此,包括做焊鐵、玻璃、白鐵、針織、玩具等,但數目最多的都是車房,估計有超過二百多間。 有老街坊介紹,「十三街」的住戶以四邑人居多,大部分都是廣東人,由於租金較外面便宜,近年南亞人、非洲人開始湧入,逐漸變成了「聯合國」。 其中的「土瓜灣十三街重建項目」,香港政府提議撥出10億港元協助,惟只資助區內已經成立業主立案法團的樓宇,故此引發其餘業主不滿意。 由於十三行成日嚟搞對外貿易,所以又俾人話成係「洋行」,而行商又俾人話成係「洋商」。
十三街歷史: 廣州十三行
早期漢人從河口上岸開墾,常到此地與平埔族人交易蕃薯,舊稱「蕃薯市街」;日治時,改名發音相近的「歡慈市街」,並被劃入「遊廓」〈即風化區〉內,因此街上有不少的妓院,住戶也以日人居多。 至今仍遺留著洋樓建築和傳統雜貨小販、糕餅店、香鋪等,百年老店「新協和藥行」、艋舺教堂、青山宮均位於貴陽街上。 畫中所見的是第一艘橫越非洲好望角的中國商船「耆英」號。 此船船身用柚木製成,能負重八百公噸,無論速度和堅固程度都不比西洋輪船遜色。 當時中國禁售船隻與外國人,英國商人經過重重阻力,才在廣州成功購入此船。 「耆英」號經歷過多番風浪仍無重大損傷,並且能在21日內由美國航行至英國,當時就算是美國郵船,也不一定能這麼迅速地完成這段航程。
以及其中的11條舊區街道(由西至東順次序排列):龍圖街、鳳儀街、鹿鳴街、麟祥街、鷹揚街、鵬程街、鴻運街、蟬聯街、燕安街、駿發街及鶴齡街。
十三街歷史: 十三街
來自明愛九龍社區中心的四位街坊導賞員,透過土瓜灣老街坊的角度,帶同學們遊覽社區,分享屬於土瓜灣的故事。 十三街歷史 為凝聚區內外街坊,同學想到以遙控車比賽作為第二場展覽的亮點,並利用區內收集的荒廢木材,製作出仿照十三街街景的模型車賽道,以小圖標示工藝店的位置,讓參加者從遊戲中認識社區。 由同學設計的「十三街神獸棋」亦盡見心思,紙棋盤的神獸設計概念源自十三街以吉祥動物命名的街道,例如鹿鳴街、龍圖街等。
50年代初,茜草灣東北之「雞寮」建有公共屋邨(後重建及易名為「翠屏道邨」);西北沿海一帶被闢劃為垃圾堆填區,進行大規模填海取地,發展為「觀塘工業區」。 70至90年代,在當年「茜草灣」的「鄉土」上,林立了「翠屏道邨」,「麗港城」,政府辦公大樓,診所,學校和遊樂場。 竹園曾是一個頗具規模的鄉村,除了位於沙田坳道與龍翔道交界處與黃大仙消防局一帶的古村外,還有大大小小許多村落,分佈在現今的新蒲崗、黃大仙下邨、黃大仙上邨、摩士公園、天馬苑、竹園南邨、竹園北邨等等。 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之後,迫令當時留在北京的恭親王奕訢與聯軍議和,簽定《北京條約》。 清政府除了要增開天津為商埠和賠款英、法兩國各八百萬両之外,又規定割讓九龍半島至界限街以南的地方以及昂船洲給英國。 英国作为十三行中规模最大的一家洋行,他们的散商往往也是人脉资源丰富、富有且在本国有强大的社会关系的商人。
十三街歷史: 景點介紹
結果清政府肥佬咗,一定要簽南京條約先至得,最後工作嘅一口通商同十三行嘅一家獨大都冇埋。 在许多西方人眼中,中国是个丝国、瓷国,还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各种工艺品以及传统文化。 十三行将这些财富装上开往西方的航船,向世界各地传播着东方的文明。 十八十九世纪,中国丝绸以色泽滑润、轻薄飘柔、华贵高雅而著称,成为西方上流社会不惜以重金争购的奢侈品。 然而,清政府实行的丝绸出口限运,使得这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加走俏。
- 第二次大火是鸦片战争之后,100多名英军士兵在洋行前中国人开的水果店抢水果吃,还用刀将店主划伤,激起了广州民众的愤慨。
- 牛棚最大特色是採用紅磚建成,屬二十世紀初西方市場的佈局。
- 西園路過了桂林路口,就是昔日郊商、商舖集中的「舊街」,歷史僅次於蕃薯市街。
- 今鳳德邨的雙棷樹標誌,來源於東九龍居民委員會會長陳金華結婚時在家門種下的一對棷子樹。
- 黃竹坑的惠福道,英文名字是「Welfare Road」,代表該道路大部分建築物都是屬於不同的慈善團體,包括安貧小姊妹會聖瑪利安老院和東華三院賽馬會復康中心等,該道路亦因此而命名。
- )乃街區11條直街系列自西向東的第3條,為一南行街道。
街兩旁的建築能直接通往隔鄰的龍圖街和鹿鳴街,地下店鋪多見車房,街尾可見牛棚藝術村一角。 十三層遺址又稱作水湳洞選煉廠,興建於1933年(昭和8年),是日治時期選礦、提煉貴金屬十分重要的設施。 台灣光復後,由台灣金屬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接手,新建煉金廠,將建築分為選廠與煉場。 隨著時代變遷,當年風光無限的礦業逐漸沒落,直到1987年結束運作,並由台電接手管理。
十三街歷史: 「十三行」
香港迴歸祖國之後,中英街商貿業出現了衰退,在新世紀之初走向轉型之路。 中英街提出了“旅遊、觀光、購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新發展定位。 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中英街以毗鄰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免税店物美價廉的優勢,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被內地人譽為“購物天堂”。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9日,在英帝國主義武力逼迫下,李鴻章與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條約規定將九龍半島及附近海域租給英國,期限為99年。
- 至今三山國王廟仍每年農歷二月廿三日至二月廿六晚,進行三日四夜神功戲慶賀三山國王廟寶誕。
- 回想一下,我來香港已經有七年了,七年可以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 1757年至1842年的85年间,广州珠江口岸的这一小片土地是清廷允许西方人贸易的唯一口岸,而实际通商的时间更早可追溯至17世纪末后被迫结束。
- 紋身在香港日漸普及,這家結合紋身及男士理髮的型格小店,帶有濃厚的懷舊英式風格,店名來自1959年於倫敦成立的 The 59 Club。
- 界樁在沙頭角一條幹涸的河道上一字排開、向前延伸着,把沙頭角一分為二,變成了“新界沙頭角”和“華界沙頭角”。
- 实质上西方的写实绘画方式并没有受到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关注与重视,在坚守传统与精神的中国画家眼里,西方的绘画“笔法全无,虽工亦匠,不能入画品”,完全和艺术不搭边,只是存粹的商品。
土瓜灣十三街唐樓群由13條街道組成,合為馬頭角傳統舊區,而且所有街道上的建築均為樓齡超過60年的舊樓,歷史悠久,多條街道的街尾可見牛棚藝術村一角。 自唐代以来,广州一向是我国最重要的商港之一,而广州十三行,在十七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中叶这一段期间,又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组织。 十三行商馆集中在广州城郊西南角,紧靠珠江,那里是一个繁忙的水码头。 1684年,广东政府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 1757年,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则是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其真正名号是“外洋行”。
十三街歷史: 建築學學生設計 十三街重建構想圖
此畫刻劃了茶葉裝箱工序﹕畫後方工人將茶葉踹進木箱中,中央的三角柱架是量重的器具,前方一中國茶商正與外商洽談。 這位清代婦女擁有典型中國美女的特徵﹕白晳肌膚、鵝蛋臉、柳葉眉和一雙丹鳳眼。 畫中的軍營可能是準備從香港北上攻打義和團的英軍隊伍,途中在野外駐扎的情景。 墨黑的樹叢、雪白的營篷和紅色的英國旗幟形成強烈的對比。 這幅優秀的油畫作品記錄了百多年前的維多利亞城及海港的真貌。 舊火車站大樓內設有展覽廳、舊售票處及訊號控制室,透過文物、火車模型和歷史圖片,展示香港鐵路的發展歷程,重塑昔日鐵路的軌跡。
當時整個鄉村,連朱氏宗祠均被移為平地,村民全被遷離。 日本雖於1945年投降,但由於全村被毀,加上戰後香港的複雜形勢,令到朱氏難以重建家園。 戰後,香港成為許多中國內地人逃避戰禍的避難所,地近九龍城的鑽石山區,成為許多新移民的居地。
十三街歷史: 中英街歷史人文
各国夷馆在外观建筑、室内装饰及生活方式上都带有各民族风格。 这里俨然是一个世界商务机构的博览会,与十三行中国商馆遥相对映,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人文景观。 在18至19世纪初期,广州海珠区、西关一带曾涌现出由十三行商人兴建的规模宏大、雍容华丽的私家园林,包括潘家花园、伍家花园、海山仙馆在内的众多名园,被称为“行商庭园”。 它们不仅是岭南园林的巅峰之作,还引发了清代时期欧洲各国模仿“中国式”园林的盛况。
十三街歷史: 九龍城碼頭:來回北角航線
和平後,村民租用民房,於1946年創立「海濱學校」,推舉「葉宋」為校監。 村民又分別在1953年及1960年籌款建校和擴校。 1995年,學生人數驟減,班數縮至四班;但受97回歸後實施的內地移民來港政策影響,學生人數增加,班數回復六班。 十三街歷史 1949年美國基督教路德會在村中「嶺南新村」創立「聖腓力學校」,「賴約翰」為校牧及校長,但學校在80年代時已停辦。 「德基幼稚園」則在1962年由天主教「聖母聖心會」比利時籍「雷振東」神父創立,亦在70年代中停辦。
十三街歷史: 十三目仔窯:景點資訊
每天乘巴士準備上班,在木廠街下車了,不經意就會看見色彩繽紛的舊樓,這一張就是我上班前所拍下來的照片,在此向大家分享一下,這張照片的地點在馬頭角的十三街,特別扣心,這方街區是此時代素淨版的九龍城寨。 十三街其實是位於馬頭角的一系列街道統稱,而非正式的街道名稱。 十三街由13條街道組成,合為馬頭角傳統舊區,兼車房集中地,歷史悠久。 至於十三街的最大特色,在於當中11條全直街道,可見每條街的字首均為中國傳統有吉祥兆頭的動物。 馬頭角十三街,俗稱土瓜灣十三街,是位於香港九龍馬頭角的一系列街道統稱,2010年,巿建局翻新樓宇外牆,十三街變得七彩,一度成為土瓜灣的地標。
十三街歷史: > 香港好去處搜尋
與此同時,石山旁發現有高質素的瓷土,採土工廠亦顧用半百村民勞工。 1953年政府把茜草灣東北海岸一帶大規模填海,發展成為後來的「觀塘工業區」;又在鄰近開山闢地,興建公共屋邨及私人住宅。 1959年,村之東南海岸油塘灣之船廠、木廠、倉庫、製冰廠等,給村民提供大量工作崗位。 60年代至70年代,很多國內新移民在區內定居,此時村中人口最盛。 到了80至90年代,香港貨運業興盛;政府在海傍設「貨物裝卸區」給「躉船」上落貨物及貨櫃車運作,帶起了一個新經濟活動。
●Frederick希望建築設計可讓使用者自由發揮空間的用途。 主辦方供圖 ●Frederick設計的土瓜灣十三街重建模型中,用天橋連接十三條街。 車來車往、工廈林立,如今走在鶴園街之上,你是否可以想像,這條街道以往是個規模巨大的發電廠? 在紅磡的工業歷史上,除了有龐大的黃埔船塢,附近一帶還有其他重工業,包括英坭廠、船廠,還有鶴園發電廠。 蘇格蘭醫生托瑪斯‧屈臣以充滿詩意的筆觸,捕捉了澳門南灣那種令人難忘的地中海風情。 南灣可以說是凝聚了澳門最美好的一面,順着弧形的海岸線盡是一幢幢華麗的歐式大屋,成為澳門風景的典型題材。
船頭的「眼睛」是傳統中國商船的特徵,航海人員相信這樣可以幫助船隻「看」守航道。 畫作以這場大火為主題的一系列油畫的第一幅,描繪火災初起的情景。 畫中可見商館區後的樓房有一團火焰冒起,居民紛紛提燈趕來幫忙,有些更揹着水桶救火,船艇上的人都跑出船艙觀望。 漆黑的夜空映襯著陰冷的月光,加上暗紅的火焰濃煙,畫家巧妙地運用沉鬱的色調令這戲劇性的一幕更添緊張而沉重的氣氛。
中国外销壁纸从16世纪中叶开始由西班牙、荷兰的商人从广州购买后运往欧洲出售,清代广州十三行画作坊相当活跃,其壁纸远销欧洲与美国,深受贵族的欢迎。 广州十三行成立后,行商所设的商馆区形成了一个以外销银器为主的“银器市场”,银器店集中在同文街、靖远街及河南花地一带。 清代,广州十三行成为全国各地茶商的聚集之地,除英国之外,葡萄牙、荷兰、俄罗斯都是茶叶消费大国。 创立于康熙盛世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 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