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今次落實與房協合作的計劃是會以一個換地的安排進行。 在政府撥出115區用地予房協的同時,房協願意交回位於青衣青綠街一幅約11,200平方米的住宅用地給政府。 這幅土地是於2001年由政府撥給房協做當時的「住宅發售計劃」。 大家亦記得,在2002年政府為房屋政策重新定位,房協亦完全退出了這個透過政府撥地去建屋發售的計劃。 天水圍發展 所以房協是很願意在今次的合作裡,將青衣青綠街的土地交回政府,給政府作另外的發展。
新市鎮北部亦有天水圍北普通科門診診所,位於天華邨華佑樓地下B翼二及三號單位(天華邨華佑樓地下中醫診所後面),天業路新設天水圍(天業路)社區健康中心,而區内的商場亦有多所私家診所。 不過由於領展壟斷天水圍的街市,令物價高昂,加上附近只有超級市場,有天水圍居民表示蔬菜昂貴得買不起。 有調查顯示,有85.4%區內居民會跨區至屯門、元朗,甚至北上深圳東門、蛇口、落馬洲等地買餸。 即使地區人士多年來爭取在天水圍開設食環署街市,但政府卻一直未有正視。 在天逸邨旁,鄰近天秀路公園的土地於2013年2月起設天秀墟,由東華三院營運,但人流不多。
天水圍發展: 天水圍南(天華路以南部分)
1992年,天水圍第一個公共屋邨天耀邨落成,天瑞邨則於1993年落成。 在1992年至1998年間,由長江實業發展的嘉湖山莊各期相繼入夥。 早期,樂湖居和天耀邨一帶是天水圍的中心區,隨着1999年嘉湖銀座及嘉湖海逸酒店開幕,天水圍公園及嘉湖銀座一帶成為了新的市鎮中心。 同年,大欖隧道正式通車,天水圍居民從此不需要依靠屯門公路來往市區。 天水圍新市鎮最大屋苑為嘉湖山莊,是區內最早興建的屋苑。
基建項目須嚴格審批,一旦批准後必須以最佳速度在政府財政科監督下完成使用基金的款項。 簡單來說,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的設立,本身只是在80年代面對需要而設計的財政技術。 特首林鄭月娥表示,根據目前在北部都會區內多個已規劃或規劃中的發展項目,住宅單位預計約35萬個。 按照有關策略,北部都會區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估計可提供住宅單位約16.5萬至18.6萬個。 天水圍發展 根據房屋署提供的資料,現時約有56 500戶居民居於天水圍區的公屋單位。
天水圍發展: 天水圍3項目 涉逾147萬呎商業樓面
然而,同在北部都會區內的天水圍新市鎮,過去卻被指規劃失敗,發展將近30年,社區設施仍未夠完善,居民就業困難。 有立法會換屆選舉參選人期望能帶領天水圍變「新」,天水圍需借未來都會區致力天水圍產業發展,解決以往職住不均的問題。 針對天水圍情況,報告提出近30項建議,包括更有效調配資源、加強協調各部門如警方、醫院、非政府機構。 報告又建議,檢討現時處理虐偶個案的程序,提出修例讓法庭接受被虐者書面作供避免因為要出庭而不敢指控配偶。
在2003年年初本港爆發沙士期間,天恩邨4座樓宇由港府用作醫護人員臨時宿舍;2004年由中轉房屋改為公屋;港鐵西鐵線及輕鐵第四期支線2003年末通車,天水圍交通大為改善。 查實天水圍首個公共屋邨天耀邨在1992年落成,天瑞邨則在1993年落成,從1991年至1998年7年間,由長江實業發展嘉湖山莊各期物業入伙,樂湖居與天耀邨一帶為天水圍中心。 在2018年,香港濕地公園錄得約46萬的入場人次,包括約39,000名海外遊客。
天水圍發展: 發展
其實這種說法本身沒有說服力,如果巍城本身面臨重大經濟困難,聽到政府願意出手理應求之不得,又怎會有資格去與政府談判? 直到近年,當所謂政府因妥協而限制天水圍南商業設施不得損害巍城利益的秘密協議曝光後,上述說法雖更站不住腳,卻依然繼續流傳。 城市研究者若不找證據來驗證這些說法的話,就會容易被誤導了。 研究者應該抱持懷疑態度,不斷尋找證據去挑戰既有說法,更好地評價社會事件。 發展局局長:我首先澄清,這個合作項目不是一個長者房屋的政策。 這是政府希望可以善用土地來做一些創新服務的項目,特別是在天水圍區。
2006年,位於新市鎮東北部的香港濕地公園第二期落成啟用,園內設有三個大型展館及人工建造的大型濕地。 天水圍公園旁的+WOO 嘉湖(前稱嘉湖銀座及置富嘉湖)及嘉湖海逸酒店,是天水圍新市鎮最大的購物中心,也是天水圍新市鎮最繁榮的中心地帶。 該處有名為「天水圍市中心」的巴士總站,但遠離該區的交通樞紐——天水圍站,原因是天水圍新市鎮規劃初期西鐵終點站原定設於該處,即輕鐵天水圍總站(今改名天榮站)旁邊;但其後西鐵走線更改,故此該站變得遠離購物商場,因此人流亦不如其他新市鎮的市中心商場。 1993年至1996年,南部多項建設完成工程,包括天瑞邨(1993年)、天水圍運動場(1994年)、天水圍公共嬉水池(1995年)及天水圍公園(1994年及97年)。 隨著位於屏山北面的西鐵(現屬港鐵屯馬綫)及天水圍站於2003年投入服務,南部的發展至今已接近完成。
天水圍發展: 規劃天水圍的兩難
政府於1990年開始首先發展南部,首個公共屋邨、居屋以及私人屋苑都位於南部。 天耀邨為天水圍最早落成的公共屋邨,於1992年落成,並為九龍秀茂坪邨1-17座及慈樂邨24-32座重建提供了遷置資源。 1993年3月26日,港府為天水圍新市鎮舉行開幕及輕鐵通車典禮,時任港督彭定康連同高官出席儀式。 香港眾多新市鎮中,只有天水圍新市鎮有開幕典禮,反映了當時政府非常重視天水圍這個地方。 天水圍發展 西九文化區發展計劃,是將一幅位於西九龍填海區南端面積約40公頃的優質海旁土地,發展成為世界級綜合文化藝術區。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目標於2023年前分階段完成第一和第二批餘下的核心文化藝術設施(包括M+及演藝綜合劇場)。
- 政府新修建的天水圍醫院已於2017年1月9日起分階段投入服務的天水圍醫院急症室將在3月15日啓用,每天上午8時至下午4時為急診患者提供服務。
- 【Now Sports】英國傳媒指,費明奴已通知利物浦不會續約,將會在季後約滿後以自由身離隊。
- 第72校網位於新界元朗區,涵蓋地區包括 天水圍、屏山、廈村、輞井、流浮山、洪水橋、稔灣、朗邊中轉房屋。
- 換言之,居民不論使用路面交通或鐵路交通,無可避免要花費大量時間於交通上。
天恩邨旁的天暉路體育館於2012年11月27日啟用,特設室內緩跑徑及戶外攀石牆。 現時區內雖然未有購物商場、電影院等商業配套及圖書館、體育館、大會堂、游泳池等文娛康樂設施,但基本民生所需如街市、超市、餐廳、藥房等都一應俱全;選擇搭乘輕鐵前往配套較為齊全的天水圍或元朗,車程都不過10至15分鐘。 我們已於2015年展開了「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策略性地區先導研究」,為4個揀選的策略性地區,即尖沙咀西、銅鑼灣、跑馬地以及金鐘/灣仔,制定地下空間總綱圖,並為物色可優先推行的發展項目進行初步工程設計,為日後有需要推展工程時作好準備。 T2主幹路為策略性六號幹線(包括興建中的中九龍幹線和將軍澳—藍田隧道)的一部分,詳細設計工作已接近完成,主要工程預計於2019年展開。 將軍澳的進一步發展,包括在市中心南的較低密度住宅發展、休憩公園、康樂設施和一個富活力的海濱區。
天水圍發展: 交通資訊
天水圍第112區項目的地皮面積約75,500平方米,由發展商新鴻基地產於2014年7月以約22.21億港元投得,每平方呎樓面地價約1,822元。 Wetland Seasons Bay價單1號推出245伙單位,包括住宅大樓及別墅單位,面積300至795平方呎,推出1房至4房單位,價單定價551.59萬至1363.31萬元,價單呎價1.5萬至約2.21萬元。 Wetland Seasons Bay示範單位地址設於環球貿易廣場10樓。 坐擁香港後花園嘅天水圍區,一向都係愛寧靜同埋追求健康生活人士嘅聚居點。 如果你欣賞天水圍呢一點,並且打算喺度定居嘅話,咁樣今集介紹嘅內容,你…
沒有了工業區對天水圍居民來說是否一個損失,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看法。 1983年的草圖曾建議把天水圍市中心作綜合上蓋發展,Terence按圖解釋,即是在該地段內會有政府合署、街市、特殊學校、法院等新市鎮應具備的設施,惟最後未能統一市中心的發展權,相關土地被分割開來,分別由政府和地產商發展,令建議無法實行。 而規劃中的「市中心」,即現時天榮輕鐵站一帶,已發展成一個包括居屋、私人屋苑、商場的區域。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天水圍以公營房屋為主,加上本港短期私人住宅地皮供應嚴重不足,檢視該地皮景觀及規劃特徵後,認為適合發展私人住宅,為區內提供更多房屋選擇。 而政府隨即將兩幅土地用作發展私人住宅用地,可提供2,200伙單位。 天水圍社區發展陣線批評,房協於12月9日將兩幅土地歸還政府後,政府無重新諮詢天水圍居民,便放入賣地表建私宅,令天水圍失去1500個昔日發展長者屋項目帶來的就業職位,嚴重違反當年施政承諾。
天水圍發展: 天水圍基礎教育
我們會由明日開始,直至12月12日,邀請機構提供計劃意向書,按收到的計劃意向,我們會進行招標,在招標的過程裡,我們希望盡量以質素為本,換句話說,租金為次。 最重要是這個項目能為天水圍的居民提供到他們需要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動力。 至於鐵路,雖然輕鐵車費相對地廉宜,但西鐵自通車以來即採取偏高車費,若要轉乘其他路線的話,車費就更為昂貴。 面對高昂車資,他們只好從日常生活中節儉,來應付其他生活所需。 雖然香港政府已推行交通津貼,減輕天水圍、屯門、元朗、上水、東涌這些遠離市區的新市鎮的低收入居民交通費負擔,但只是杯水車薪,且只能有限度解決問題。 另外,天水圍33A區(即今銀座廣場)原計劃興建文娛中心,但因廈村居民和區議員擔心影響風水里景觀而擱置。
自此,華潤公司除了購買滿足業務需要的貨倉和辦公室之外,還剛巧受華資邀請,開始大膽起來進軍香港的房地產市場。 天水圍發展 面對地契問題觸發的信心危機,中英兩國也保持沉默,向來在新界囤地的華資地產商也不得不擔心起他們未來的投資環境。 由於華潤有中國官方背景,也意圖在商場大展拳腳,那些華資地產商向華潤提供有利條件來利誘,打算利用華潤的身分來試探中英兩國對香港前途問題的取態也是可以理解的。
天水圍發展: 我們的理念
沙嶺墳場是一個可供發展骨灰安置所、火葬場及有關設施的選址。 其土地平整及相關基礎設施工程的詳細設計工作已於2013年展開。 重新規劃將軍澳第137區的規劃及工程研究已於2016年12月展開,以研究該區作房屋、商業及其他發展的可行性。
- 8公頃土地,以及當日留作政府土地儲備的319公頃土地的位置。
- 1992年,天水圍首條公共屋邨天耀邨落成,居民如「開荒牛」搬進新市鎮。
-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近日接受訪問就話,美國無法永遠阻止中國擁有先進嘅晶片,又話對目前中美嘅關係感到失望。
- )位於香港新界西部的元朗區,為第三代香港新市鎮,也是元朗區兩個新市鎮之一,人口約300,000。
- 1916年來自廣東台山的趙氏家族籌組聯德公司,向香港政府申請開發廈村灣。
- 經港鐵研究後,認為該三份投標方案均未能符合財務要求,因此不接納有關標書,項目再次流標結尾。
另一村民鄧小姐亦擔心入住的住戶背景較複雜,影響當區治安。 東網記者今(13日)到上址視察,發現古物古蹟辦事處已於4月張貼通告指,屏山文物徑聚星樓現時暫停對外開放。 而聚星樓外圍搭有棚架,棚架上掛起反對聲明的橫額指,「要有光」已向城規會申請將現時「其他指定用途(OU)」改變為「鄉村式發展用地」,興建過渡性房屋是違反規劃原意,屏山三圍六村對此表示強烈反對,促政府及城規會關注問題及三思。 位於元朗市中心北面則有多個大型平房豪宅區,包括錦綉花園、加州花園、加州豪園等等。 這類平房豪宅每戶均設有泊車位及花園,適合多人家庭租買,屋苑設施齊全,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區。
天水圍發展: 天水圍新盤 Wetland Seasons Bay|群組討論
屋苑於1992年至1998年發展,由樂湖居、賞湖居、翠湖居、麗湖居、景湖居及美湖居組合而成。 到了2004年5月,天水圍北唯一私人屋苑慧景軒正式入伙。 鄰近嘉湖銀座的大型屋苑栢慧豪園於2008年年初入伙,另一期的栢慧豪廷已於2010年落成。
天水圍發展: 項目的會所、景觀、交通、生活配套及社區康體設施
新市鎮發展計劃展開時的目標是在荃灣、沙田及屯門3個首先發展的新市鎮內,為約180萬人提供居所。 發展新市鎮的基本概念是在基礎設施和社區設施上盡可能提供一個均衡和設備齊全的社區。 大型發展計劃則提供新土地及基礎設施,以應付人口的增長、分散市區現有的人口,並提供或改善各項設施,以便重新發展荒廢的地方。 天水圍發展 各項發展計劃在功能、環境及美化方面的事宜,都會獲得優先考慮。
天水圍發展: 天水圍私人屋苑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表示,政府爭取未來十年為市場提供可興建約100,000個私營房屋單位的用地,相信不少來自新界北發展區,最終未來十年能否提供10萬個單位仍要視乎政府造地進度。 政府表示流浮山至白泥一帶背山面海,仍有大量可用的土地資源。 在保育沿岸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研究這範圍納入新發展區的發展潛力,探討興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動捷運系統的可行性,以此帶動尖鼻咀 /流浮山 /白泥的沿岸發展,並可藉此連接港深西部鐵路沿線站點和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內已規劃的環保運輸系統,完善擴大後的新發展區的交通網絡。 發展局局長:大家要明白,我們在房屋政策,對於經濟有問題的長者,我們已經有資助公屋。 我們所說的是一個項目,剛才楊主席說都只是幾百個單位,這完全是長者的選擇。
天水圍發展: 發展土地供應策略
1980年代末政府發展天水圍新市鎮,填平周邊魚塘並以住宅為主發展新社區。 不過2010年12月6日英文《南華早報》揭露:原來當時的香港政府與上述的巍城有限公司簽訂密議(正式名稱叫「私人備忘錄」Private Memorandum),限制政府不得在該區另行發展商業,以免妨礙其私人屋苑(即後期發展的嘉湖山莊)的商業收益。 有人指出這項秘密協議是引發天水圍種種問題的根源,政府受協議約束,難以在天水圍建設基本商業設施,以致區內經濟無從發展,居民無法在區內謀生,需負擔高昂交通費用跨區工作,為日後天水圍的種種社區問題種下禍根,亦引致諸如失業、家暴等問題叢生。
在天水圍區發展局牽頭及處理的工作,亦包括在天水圍第108A區一幅現在已放在勾地表,只限作酒店用途的用地,已經可以給有興趣的發展商申請勾地。 另外,發展局和我們其下的工務部門會密切監督其他在天水圍的其他工務工程,包括圖書館及一些康樂的用地,希望能夠準時完成給天水圍區居民享用。 考慮到落馬洲河套區用作發展創科的用地只有0.88平方公里,用於發展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面積不足,故打算於本港香園圍口岸附近覓地,用以發展創科及商業用地。 陳指出,香園圍口岸開通後,可通往惠州一帶,於新口岸通關後已可預期本港東面的經濟活動變得更活躍。 翻查政府在香園圍口岸的規劃,早在年前,發展局已透露在香園圍口岸附近預留了56公頃土地,香港科技園公司正就發展這片土地為工業邨,進行發展願景研究。
天水圍發展: 天水圍新盤 Wetland Seasons Bay 現金回贈 (俗稱回佣)|一手置業禮券優惠
政府7年前發表的《鐵路發展策略2014》提出興建7個新鐵路項目,其中一項建議為在現時西鐵綫天水圍站與兆康站之間加設洪水橋站,主要照顧日後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的運輸需求,原定2021年動工、2024年竣工,以配合該新發展區首批住戶於2024年遷入。 不過,政府拖至現時才邀請港鐵就洪水橋站展開詳細規劃及設計,預計完工日期延至2030年,換言之市民搬入該新發展區後,要等足6年,才能使用洪水橋站。 1995年起天水圍北部開發時,北部地區成為供應大量樓房的重要地段。 按照當時規劃,現時的數個公共屋邨包括俊宏軒、天逸邨及天恒邨共約13,000個單位,本來都規劃作居屋出售,但隨著1997年金融風暴影響擴大,政府取消居屋第二十三期乙,原訂該期發售的所有居屋單位均被改作公屋單位出租。 除此之外,為應付八萬五建屋計劃的指標,房署每年需要提供50,000個公屋單位,天水圍北於是額外增加了7,000個公屋單位。 為配合天水圍新市鎮的發展,香港房屋委員會早於80年代末期已計劃興建公共屋邨。
第72校網位於新界元朗區,涵蓋地區包括 天水圍、屏山、廈村、輞井、流浮山、洪水橋、稔灣、朗邊中轉房屋。 共24所學校,其中1所為官立小學,其餘23所均為全日制資助學校,較出名的包括:樂善堂梁銶琚學校、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分校、天水圍天主教小學、天水圍官立小學、香港潮陽小學等。 地皮原本規劃用作酒店項目,其後政府在天水圍的規劃上作出變動,改為非工業 (不包括倉庫、酒店、辦公室及加油站) 用途,並設有限量條款,須最少興建1,330伙住宅單位。 Wetland Seasons Bay 第一期共提供1224伙,售價將參考同系Wetland Seasons Park。
天水圍發展: 新市鎮發展
新大樓將會安裝節約用水設施,包括洗盥污水回用及雨水集蓄系統亦會為水資源教育中心的訪客示範如何使用這些節約用水設施。 該校設有12年班級,提供不少於900個學額,並主要取錄非本地學生,預計2025年啟用。 在擬建多層樓宇經營棕地作業的可行性研究已於2016年年中展開,研究範圍包括擬建多層樓宇的概念設計、規劃及工程、環境和財務評估,以及探討經營和管理的可能模式。 建造工程已在2017年12月展開,預期可在2021年起分階段完成,以配合發展骨灰安置所、火葬場及有關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