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1970年代港英政府發展粉嶺/上水新市鎮,彭氏定居地位處新市鎮的中心點,使彭氏得以出售大量土地而迅速致富。 新田文氏祖籍江西吉安,先祖文天瑞為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堂弟,於南宋末年逃避元兵移居東莞。 七世孫文世歌明朝永樂年間遷入元朗新田立村,人數超過5000人,分佈於仁壽圍、東鎮圍、石湖圍、蕃田村、永平村、安龍村、新龍村、青龍村和洲頭村等九條村落。 其他文氏族人分遷至新田區內米埔村、壆圍和屏山欖口村。 廣瑜鄧公祠 新田文氏全盛時期曾坐擁落馬洲一帶四千萬呎土地,在新界西北甚有影響力。
- 新田文氏全盛時期曾坐擁落馬洲一帶四千萬呎土地,在新界西北甚有影響力。
- 從兩條村的名字不難猜知,舊時此地是水源流過的沃土,土地平坦,農業繁盛,孕育了四大氏族之一的元朗鄧氏。
- 要知道鄧文蔚是康熙24年 考中進士,相差三百多年歷史,不知道這台抽水車是否跟鄧氏涯過如此幾百年的秋收。
- 租戶組合中鐘錶珠寶佔34%、服裝精品佔16%、酒店、餐飲及相關設施佔50%。
- 是指新界原居民中錦田鄧氏、新田文氏、上水廖氏、上水侯氏及粉嶺彭氏。
- 書院加入政府補助計劃,成為首家接受政府補助的天主教學校。
甘棠第建於1914年,由香港富商何東之二弟何甘棠興建,何甘棠亦於1950年在此終老。 1960年,甘棠第售予鄭氏家族,其後鄭氏又轉售予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作教會的聚會場所。 廣瑜鄧公祠 1990年,甘棠第獲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2002年,教會曾計劃拆卸改建,結果引起中西區區議會及居民強烈反對,政府亦認同甘棠第的歷史價值,最終出手以5,300萬元收購,並預算動用9,100萬元進行修葺,作為孫中山博物館。 位於錦田水頭的廣瑜鄧公祠又名來成堂,於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鄧像六建成,紀念鄧族第十七代祖先鄧廣瑜。 導賞員將帶領參加者參觀廣瑜鄧公祠,毗鄰的二帝書院和長春園,讓參加者更加了解這三幢古建築的歷史及建築風格。
廣瑜鄧公祠: 孫中山紀念館 (香港)
此外,公祠內有十多對鄧氏族人所贈的對聯,慶祝公祠完成修繕工程,內容主要褒揚尊師重道與銘記教誨的重要性。 廣瑜鄧公祠又名來成堂,建於清朝1701年,乃鄧氏第二十一世祖鄧像六為紀念第十七世祖鄧廣瑜而興建。 祠堂的全面修復工程於1996年竣工,工程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監督。 在九龍,九龍寨城公園內的寨城衙門建於1847年,也是一座三進兩院式的青磚建築。 新界的青磚古蹟就更多,並以宗祠、廟宇及書塾居多,包括廣瑜鄧公祠、元朗廈村鄧氏宗祠、錦田二帝書院及屏山上璋圍聚星樓等。 其中廣瑜鄧公祠建於清朝康熙四十年(即是1701年),至今有逾三百年歷史,並於1996年完成全面修復;聚星樓更有逾600年歷史。
2004年,香港政府用5,300萬元向教會收購甘棠第,並花了9,100萬元修葺,改建成孫中山紀念館。 在歷屆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聖若瑟書院是產生最多會考「10A狀元」學校之一,截至2011年,共有16位,全部為會考「10A狀元」,排名全港第7。 該處於1917年興建的的南座新樓,自1925年起成為華仁書院校舎;1955年再成為聖貞德學校校舎,直至1960年重建。 而1881年建造之原聖若瑟校舎,1920年起改作住宅,直至1987年才由長江實業重建成豪宅樂信臺(1990年第一季入伙)。 二樓是秘書辦公室,一樓設有一般辦公室和康樂室,而地下則是圖書館。 課室則設於新興建、於1920年由港督司徒拔爵士開幕的北座教學大樓。
廣瑜鄧公祠: 廣瑜鄧公祠逾三百年歷史
直至康熙八年,清廷批准復界,居民由茅洲回香港,據説茅洲把港大王挺靈驗,遐爾聞名,鄧氏設立元朗舊墟時同時建了一座大王古廟,把茅洲的南海洪聖大王請到元朗。 數周後,書院的錄取人數增長一倍,修士決定暫緩招收華人,同時擴充校舍。 廣瑜鄧公祠 1876年6月,高神父用一萬四千元購置了一幢位於堅道9號的華麗房子作校舍。 學校一直培養出香港及海外的社會領袖,包括國家元首、諾貝爾獎得主、及奧運選手。
其後在該址設立孫中山紀念館,由二○○六年十二月起開放予市民參觀。 位於衛城道的甘棠第乃傑出商人及著名的社區領袖和慈善家何甘棠於一九一四年所興建的私人府邸。 政府於二〇〇四年購得甘棠第這座重要歷史建築,以作保存。 其後在該址設立孫中山紀念館,由二〇〇六年十二月起開放予市民參觀。
廣瑜鄧公祠: 歷史
力瀛書室培育鄧族子弟 ,期望他們能藉科舉考獲功名,在朝廷任官,同時提升宗族的威望,增加氏族在地區中的影響力。 雖然力瀛書室已經失傳,但是錦田現存不少書室,證明鄧氏族人的富強及重視子弟教育。 週未跟老友 H 向錦田水頭水尾村跑遊出發,由元朗跑到錦田只是幾公里的跑程 (跑不夠喉),所以故意從博愛醫院旁繞南生圍蠔洲路跑入治河路,沿這段「元朗最優美之跑道」走,不久到達水尾村河旁公園的六角亭。 1962年:成為香港首支同年贏得威爾斯親王錦旗 (Prince of Wales Banner)及嘉爾頓錦標賽(Carlton Trophy)的童軍隊伍。 此後直至1978年,深資童軍隊(港島第一旅)連續七屆奪得威爾斯親王錦旗。 喇沙會的目標是為青年,特別是家境貧窮的學生提供天主教的全人教育,其精神是信念和熱誠,即是對天主抱有信念、對教育兒童懷有熱誠。
1899年,英軍接收新界時,丙崗侯氏聯合鄰近姓族反抗。 到1908年,港英政府及香港哥爾夫球會開始與侯氏爲首的村民進行談判,最終得到村民同意於金錢村與丙崗村之間的侯氏祖墳山地一帶興建粉嶺哥爾夫球場,故侯族在新界境內地位甚高。 廣瑜鄧公祠 道光年間(1821至1850年),來自錦田16位士紳在水頭村興建二帝書院,以供奉文武二帝及作研習學術的書室。 鄧族希望藉着文武二帝的保佑,以提高子弟的科舉成就。
廣瑜鄧公祠: 建築歷史
廣瑜鄧公祠,又名「來成堂」,建於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乃鄧氏第二十一世祖鄧像六(又名鄧直見)為紀念第十七世祖鄧廣瑜(又名鄧松峯)而興建。 據祠堂的石碑記載,鄧氏族人曾於清朝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籌募經費重修祠堂。 天井兩旁為廂房,後進明間設有神龕,以供奉鄧氏歷代祖先。 建築物牆身以青磚築砌而成,屋面蓋以傳統的木結構人字瓦頂。 牆身由紅磚築砌而成,門窗四周飾有花崗石,露台建有精巧的鐵製欄桿。 甘棠第是本港首批以鋼架興建,並鋪設入牆電線的建築物。
1976年7月,政府曾一度有意將土地用途改成政府及社區設施用途,並將車站移到天星小輪碼頭,但遭當時的運輸署反對,於是規劃仍維持作交通及商住綜合發展模式。 廣瑜鄧公祠 新界鄧氏祖籍江西吉水,在五族中最早居住新界,人口土地最多,為新界五大家族之首。 廣瑜鄧公祠 先祖鄧漢黻四世孫鄧符協於北宋初年入元朗錦田,至今新界鄧氏子孫後代人數多達十萬人。 鄧氏五大房中有兩房仍居今日新界,其餘各房已遷返內地。 其中元禎房聚居元朗屏山,而元亮房則繼續聚居錦田。
廣瑜鄧公祠: 廣瑜鄧公祠
周王二公書院為兩進式建築,門旁對聯:「粵海被鴻猷萃一姓以報功虔恭罔懈 廣瑜鄧公祠 錦田歌樂土際中天而獻壽歷久彌芳」。 書院內有草書寫成的對聯,「上座得南薰,五六月無暑氣;下堂皆北面,二三更有書聲」,另一聯「品竹評花,得意時何思何慮,烹經煮史,解悟處無古無今」,筆飛墨舞的草書正是錦田的武舉人鄧英元所寫。 廣瑜鄧公祠 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曾任廣東陽春縣令的鄧漢黻曾孫鄧符協,在卸任之後遊覽至錦田一帶,因感其風景秀麗,遂遷居岑田圭角山(今錦田桂角山)下定居,並創辦力瀛書齋,是香港已知最早的書院。
錦田鄧氏定居錦田超過 900 年這歷史,從宗族成員口述流傳關於其開基祖及風水的傳說,已經屬於香港本地一項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之非物質文化遺產。 鰲頭石意頭好,因為「鰲頭獨佔」有考中狀元的意思,昔日皇帝殿前階上有巨鰲,能夠進入翰林院即是攀上鰲頭。 「鰲頭石」豎立於圭角山上,據說當年在「力瀛書院」的學生經常攀上「鰲頭石」祈求早日登科,鰲頭獨佔,同時也是一項健康運動。 新界大氏族都擁有著名的風水墓穴,把先祖埋葬於風水穴中,可以福澤後人。
廣瑜鄧公祠: 新界五大氏族
錦田水頭村和水尾村一帶至今仍保留了不少鄧氏族人的歷史建築,如清樂鄧公祠、二帝書院及周王二公書院等等。 鄧族重視文教,除了周王二公書院,水頭村還有多處地方作育文武英才,包括二帝書院、泝流園、力榮堂、長春園和鄧虞階書室等。 二帝書院建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已成法定古蹟。 力榮堂和長春園是一級歷史建築,也歡迎市民入內參觀,但其他書院則不開放。 這座古建築由5組建築物組成,包括主體大樓、馬廐、報時塔(俗稱為圓屋)、九龍消防局及消防宿舍。
為了方便來往,俊元儲錢建橋,延請福建漳州工匠到香港施工。 鄧俊元的孝行,鄉里稱道,故這條橋命名為「便母橋」。 根據香港大學圖書館一張1962年蔡炳賢所攝的照片,當時廣瑜鄧公祠成為財記茶室,曾是叔伯父老聚腳聊天地方。 到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用作金屬品製造廠,後遭荒廢,至1995年才全面修復。 1996年竣工後,鄧氏於元宵前來宗祠進行點燈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