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望學校提倡全英語教學(英文、數學、通識、體育、宗教等非中國語文科目都用英文授課),學生英文水平備受讚賞。 學生完成中學後,多入本地3大大學或海外知名大學。 有關手語語言學及聾童語言獲得的研究發現證明,聾童可以通過手語以及口語兩者來獲得最佳的學習機會,手語能夠促進他們口語及讀寫能力的發展。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除了能幫助聾童之外,學習手語對健聽學童亦有好處,特別是能促進兒童大腦不同部份的發展。
全學年分兩個學期,上學期及下學期成績各佔全年總分50%。 本校評估學生學業以學生全學年的指定習作、測驗(佔30-40%)、考試(60-70%)等累加成績計算, 以鼓勵學生全學年投入學習。 閱讀、資訊科技應用、專題研習及說話技巧亦已納入學生全年學業評績內。 香港有 360 間資助中學,佔整體約 78%;香港有 394 間男女中學,佔整體約 85%;香港有 88 間天主教中學,佔整體約 19%;了解更多:中學分佈圖表。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學生組織
獻主會在1966年來港,1967年開辦學校和小堂。 馬善樂神父在1975年列為真福品,1992年冊封為聖人。 現時獻主會超過4500名會士正在世界70多個國家服務,所興辦的學校多以聖母院書院 (Notre Dame Ccollege)來命名。 學業成績,包括校外訓練及學習活動的參與及表現40%;操行優異表現,包括校內/外義工或社區服務的參與及表現40%;校內課外活動的參與及表現,包括校內及校際各項比賽的優異表現20%。
聖母昆仲會(Marist Brothers),在中國稱為「聖母小昆仲會」、「聖母文學會」或「聖母修會」。 Marist一字的意思是「聖母瑪利亞的小兄弟」,由於聖母昆仲會來華年代久遠,「兄弟」一詞有時亦以文言文中的「昆仲」交替使用。 在外地,有時候也可稱之為「Society of Mary」。 至近數年修士們年紀漸長,南美洲的教育需求極為殷切,故現時修士以亞洲人為主,以確保學校的靈性教育得以繼續發展。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源頭不明】新增12宗源頭不明個案涉5名學生 包括18歲獻主會聖母院書院女學生
喇沙鼓勵同學參加多元化活動,學校有超過50個學會及活動團體,有傳統學術如朗誦隊、辯論隊、各運動團隊等,也有高爾夫球、定向越野競賽等學會。 全級活動:因應不同級別的成長及學習需要,在全方位學習課推行有系統的生涯規課程及舉行參觀活動(包括:行業參觀、大專院校等)。 小組活動:因應學生的能力及職志性向安排不同類型的小組活動或課程,例如:應用學習導引課程、大學體驗課程、試工計劃、師友計劃等。 個別輔導及咨詢:學生約見升學及輔導組的老師,為自己的升學、擇業作出決擇。 為全校師生及家長提供生涯規劃的資訊:在早會、校內設置展板、圖書館提供升學及就業有關的資訊以加強教師及學生對生涯規劃的認識;製作家長刊物及提供講座讓家長了解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
電腦會審閱完所有學生甲部的學校選擇後,才審閱學生乙部的學校選擇。 如果學生在甲部已成功獲派中學學位,電腦便不會再審閱學生在乙部的學校選擇。 中學學位分配辦法開始,參加派位中學在完成處理自行分配學位的申請後,須於統一派位階段開展前的一個指定日期,通知正取學生獲納入其自行分配學位正取學生名單。 教育局會由 2023 年起分階段將中一入學申請全面電子化。 如家長已登記成為「中一派位電子平台」用戶並以「智方便+」綁定帳戶,除紙本申請表外,他們亦可選擇透過「中一派位電子平台」遞交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有關詳情將稍後於本局網頁及相關文件公布。 本校貫徹天主教的辦學理念及會祖聖馬善樂的精神,致力培養學生愛主愛人的心,並以「勤、忠、孝」為本,建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及人生觀,培養學生忠於天主兒女身分和生活中各職分,勤奮服務,尊敬父母,履行生命中各種使命。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校園創作及刊物
聖芳濟書院設有校友會(SFXC Alumni Association) ,設立校友會目的是透過舉辦各種活動及計劃團聚歷屆及世界各地的「濟記仔」,有助學校發展及促進校友間的交流,最終回饋母校。 1891年(光緖十七年),聖母昆仲會修士到訪大清,並於1893年(光緒十九年)受耶穌會邀請到聖芳濟書院 (上海)教學。 他們其後於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倉皇逃難來到英屬香港,在聖馬丁書院執教,從此展開了教育的使命。 1955年12月9日,全體師生則遷往此校現址上課。 此校為突顯與上海聖芳濟書院的聯繫,正式命名為聖芳濟書院。 所有入學中一生必須參與校本課程SHUN Teens,接受為期一年的軍旅式訓練。
校徽的外型多年來有不同版本,直至袁志輝校長上任後方始有最終定本。 在七十至八十年代,學生與舊生之間常提倡「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概念,以表示學校內各人的密切關係。 其後,由八十年代至今,則強調「Once a Xaverian,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Always a Xaverian」,表示學生與學校之間的關係。 學校容許學生穿著波鞋或皮鞋,以不惹人注目為宜,並沒有劃一標準。 大部份學生一般會選擇波鞋,主要顏色例如黑、白、軍藍、墨綠、暗紅、灰色等,穿著顏色鮮艷和設計誇張的波鞋會被強烈勸止。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宗教連結
Sic Deo Placet(拉丁語)校訓取自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第五章。 在傳統有天主教文化的地方,「悅樂主心」是教友互相祝福的一句話,來自聖經 ─ 聖保祿書信,祝福人無論做什麼事,都合乎主的心願。 目前無玷聖母獻主會有四千五百會士,分佈在全世界七十一個國家,大都在貧窮地區,從事堂區、教育、避靜、修院、社會工作和大眾傳播等傳教事業,但最主要的工作是照顧貧苦的人。 晉鐸後,他隨即到各堂區組織堂區避靜,每區用二至四星期的時間來教導教友,培養信眾建立愛主愛人的真正基督徒精神,同時還到最貧窮的地區照顧貧民,並為他們的子女講解要理。 當時有些與馬善樂志同道合的年青神父也加入了他的工作,當地的神長對他們的工作十分重視,他們的努力和熱忱,備受讚揚。 獻主會神父於一九七五年創辦獻主會小學,當時獻主會小學分上下午部,上午部為二、四、六年級,下午部為一、三、五年級。
- 2021/22學年,學校開辦中一至中六各3班,共18班。
- 獻主會的創辦人為法國馬賽前主教馬善樂神父,馬善樂神父在1816年與鄧比爾神父發私願,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年青神父,合力改善馬賽及貧民生活,他們在1818年以童貞聖母瑪利亞作主保,成立普羅旺斯傳教會,宣講福音及組織節慶活動。
- 本校評估學生學業以學生全學年的指定習作、測驗(佔30-40%)、考試(60-70%)等累加成績計算, 以鼓勵學生全學年投入學習。
- 在華語地區,本名「聖母昆仲會」有時也會被謙稱為「聖母小昆仲會」,以表達修士們的卑微態度。
- 本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2 年9月升讀中一)。
- 他們代表香港跟日本、韓國、印度、中華台北、新加坡、中國,6支亞洲勁旅對賽,獲益良多。
中學生活體驗活動,有為區內有興趣升讀書院的區內小學生舉辦,亦有專為獻主會三間所屬小學學生而設,透過提供教育活動及各學科的攤位展覽,讓他們加深對中學生活的認識,協助他們早日面對升中的挑戰。 另外,升中模擬面試活動更似一個平衡小組,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升中模擬面試,認識及改善自己面試的表現,一方面讓家長透過講座及參觀,認識書院的課程和教學方式,及協助家長提升子女升中面試的能力。 學生按自己的能力及意願從不同學習領域中的選修二科。 課程重點:學校按學生學業成績分班,其中一班學業成績最佳,其他則按混合能力原則編制。 各班各科的課程會因應學生能力而調教,以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為原則,透過不同的教學進度,落實因材施教的理念,使學生受惠。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學會
讓學生懂得選擇和運用業界前沿科技,並能把他們的已有知識轉化到新興科技之中,使他們有能力持續探索影響人類未來的科技發展。 該校設立了三十多個學會,由老師負責指導或統籌。 學會可分為學術性、興趣性、體育性、服務性及制服隊伍等,學生可自行選擇。 物理實驗室,供部份中三及高中選修物理科的學生在此上科學課及物理課;內裡有一間黑房,供攝影學會進行黑房沖晒活動,現已停用。 1815年馬善樂被召到馬賽教區從事同樣的工作,首先他被任命為該教區的副主教,繼而升為主教,因為他的工作日漸擴展,參加的神父日漸增多,他隨即開始建立一個新修會,專為有此等需要的地區服務。 十年後,1826年2月17日教宗良十二世正式批准無玷聖母獻主會為一新修會團體(Missionary Oblates of Mary Immaculate,簡稱獻主會、O.M.I.或Oblate Fathers)。
該校學生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優異,2018年度94.3%學生達大學入學最低要求,平均每人有2.89個level5或以上。 嘉諾撒書院校舍於1984年取得建築設計獎中的最高榮譽。 為提供更多學習設施,學校改善工程計劃擴建新翼,並於2004年完成。 )是由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所創辦的英文女子中學,現為香港政府津貼學校。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嘉諾撒書院於1959年創校,前址位於筲箕灣巴士總站,後來在1984年遷往鰂魚涌海澤街10號。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NOTRE DAME COLLEGE 聖母院書院
「自行分配學位」在每年的一月底舉行,家長可為子女揀選兩間不受住址地區和學網限制的中學,學校將按本身的辦學理念和特色,根據預先公布收生準則及比重,預留不多於30%的中一學位,自行取錄適合的學生。 「統一派位」則在四月辦理選校手續,其中10%5學位不受學校網限制,其餘約90%則按學校網分配,派位是按學生的派位組別、家長選校意願和學生被分派的隨機編號決定,結果會在七月初公佈。 迎新活動方面,全面的中一新生迎新日、訓練營及班級經營活動。 學校設有健康校園委員會,制定健康政策、綠色校園指引及推廣健康活動,從而帶出健康生活的訊息,學校為「香港健康學校獎勵計劃」銀獎學校。 瑪利諾修學校(中學部)位於九龍城區九龍塘,是一所Band1的女校,於1925年創立,校訓為明德惟馨。 瑪利諾修院學校是一條龍學校,能為直屬的小學部保留80%的學位。
分析 cookie 用於了解訪問者如何與網站互動。 這些 cookie 有助於提供有關訪問者數量、跳出率、流量來源等指標的信息。 當您瀏覽網站時,本網站使用 cookie 來改善您的體驗。 其中,歸類為必要的 cookie 會存儲在您的瀏覽器中,因為它們對於網站基本功能的運行至關重要。 我們還使用第三方 cookie 來幫助我們分析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網站。 只有在您同意的情況下,這些 cookie 才會存儲在您的瀏覽器中。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學生事務處
無玷聖母獻主會於1966年來香港,1967年開辦聖母院書院和聖母院堂區,1975年開辦獻主會小學和獻主會小堂。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在2014/15學年,此校再與教育局校本支援服務合作,檢視中三中國語文科課程,藉此發展及提升學與教的效能。 1891年,聖母昆仲會(F.M.S.)的修士到天津和北京,負責各地主要大學及高等學府的教務。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獻主會聖母院書院的資訊。 這裡並不是該校的官方網站,如發現這網頁有任何不準確的地方或有改善之處,請讓我們知道。 學校報導及相關影片,部分由搜索器自動提供,因此內容可能跟學校不太相關。 如果想移除某些連結,請把詳情電郵到: 或使用這表格:回報問題。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收生詳情請看:學位分配辦法 、自行分配學位 、中學統一派位。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Notre Dame College)
本校以訓練學生的九種共通能力,以加強知識為本的教學系統。 閱讀、寫作、學習技巧、資訊科技應用、專題研習及說話技巧已納入學生全年學業評績內。 本校同學於2012至2021年取得佳績,多個科目均取得優良成績及高於全港平均及格率。 近年同學入讀大學包括香港大學、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理工大學、城市大學、浸會大學、嶺南大學、以及國內及台灣大學學位課程及專上學院。 另外,獻主會聖母院書院亦會以「中學生活體驗」或「升中模擬面試暨資訊講座」等名義舉行開放日。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STEM 教育專頁
辦學宗旨:本校以「勤、忠、孝」為校訓,傳授知識、頌揚福音、照顧弱勢、敬主愛人等為辦學目的。 勤:「勤」是鼓勵全校師生求學辦事應付出精力,積極奮發,求進臻善。 忠:「忠」是鼓勵全校師生待人處事應選設原則,並應堅守和付諸實踐。 孝:「孝」是鼓勵全校師生應尊敬和服務長者及前輩。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九龍城區直資中學
關於徐詠璇就讀學校的資料出自1994年由明報校園記者所著的《名人說母校》 (明報出版社出版) 第188頁。 包括多媒體學習中心、視覺藝術室、社工室、游泳池、演講室、圖書館、家政室、地理室、縫紉室、多用途教室等,所有課室設有空調、電腦及投影機。 2012年8月1日,小學部與幼稚園部重組為德望小學暨幼稚園,由阮嫣玲修女擔任校長,而幼稚園負責人為吳嘉美女士。